被3543刀凌迟处死的袁崇焕到底是忠还是奸?( 三 )


屯田堡可以生产军粮补充军需
明代在辽东屯田,明初取得较得较好的成绩,但由于各种蔽政,军屯处于败坏的局面,而袁崇焕出任辽东巡抚后,军屯又得以恢复生气,这事实要得益于战争将原先的军屯蔽政打乱,袁崇焕相当于是在收复的废弃土地上重新建立军屯制度 。“总兵赵率教初守前屯,收未附虏之辽人为兵,明关外初复,无多官多人有余地 。率教得以尽力屯种,三年积粮十余万石 。”——《三朝辽事实录》
所记录的天启六年仅一个前屯三年积粮10万余石 。可见袁崇焕军屯还是有了起色,史料记录,通过军屯收拢的辽东难民达到40万 。袁崇焕主政辽东时辽东军费不仅没有增加,反而节约了120万两/年,节约费用的同时,关宁军的战斗力由弱变强,从宁远之役时只能守城到己巳之变中可以同后金野战 。
崇祯二年的军费猛增,主要是同己巳之变后金入关抢劫有关 。针对袁黑将后金入关的责任推给袁崇焕,这是毫无道理的 。后金入关的直接原因就是蓟镇疏于防守,后金每攻一城必下,导致长驱直入 。以蓟镇兵一触即溃来否定袁崇焕在关外屯田守边的贡献,是不可取的 。
结论:袁崇焕所采用的屯田堡蚕食战术具有低成本可持续性
己巳之变中,关宁军入援的辽镇精锐即有17000,其中赵率教所率4000精骑,袁崇焕所率9000骑兵和4000步卒.考虑到关宁军不可能全部回援,入关的估计不会超过半数.由此可见,经过三年多的调教,袁崇焕已将辽军从一支畏敌如虎一触即溃的残兵练成一支雄虎之师!
“公意以我欲恢全辽,必先复金、复、海、盖南四卫 。盖南四卫在三插河东,而实全辽膏腴之地 。辽西七百里,北山南海,宽者不过数十里,狭者十余里耳 。其旧镇辽阳,在河之东 。然开原、铁岭一带,俱切近北鄙,地亦荒瘠 。唯四卫膏腴,而又近海,辽之所以富贵以此 。奴自破辽阳,四卫即没于虏 。及破广宁,全辽尽失 。然使河西步步为进,地远难于计日,而于虏无切近之灾 。我竭力以除图,彼猝至而遽败矣 。如自四卫入,则置刃于腹 。而且迫于辽沈,彼自不能安处 。” ——茅元仪《督师纪略》
由此可知,五年平辽真的不是其夸夸其谈 。(袁崇焕有精密的准备,所谓侃侃而谈《崇祯长编》不见记载 。)
平反路漫漫——袁襄愍公为正称
有记载崇祯十年时期,崇祯确实为诛杀袁崇焕有所后悔,在袁崇焕未死之时,崇祯本打算留勘听用 。在奏章中也明确表示希望袁崇焕戴罪立功 。然而孙承宗与祖大寿收复了四城,让崇祯帝开始怀疑没有袁崇焕也可以掌控辽东明军,对于袁崇焕的价值,崇祯产生了疑惑 。加之袁崇焕卷入温提仁与钱龙锡的党争之中,为了避免朝臣党争,崇祯选择杀了袁崇焕 。
崇祯十七年五月,安宗《登极恩诏》……又复袁崇焕、赵光抃原官 。明安宗即弘光帝,崇祯十七年即1644年在崇祯死后于南京即位登基 。
袁公于崇祯三年冤杀,赵光抃在崇祯十六年冤斩 。
弘光元年二月,安宗予袁崇焕、王在晋祭葬 。弘光元年即公元1645年 。王在晋在崇祯朝为兵部尚书,因张庆臻改敕书事牵连,被崇祯帝处罚过当,革职回家死去 。
昭宗以邝露言,谥袁崇焕“襄愍” 。明昭宗即永历皇帝 。邝露在永历朝任中书舍人,在1650年清寇广州十二日大屠杀中自杀殉节,——钱海岳《南明史》
(“襄愍”解释为:“甲胄有劳曰襄”(见《正义.谥法解》);“佐国逢难曰愍”(见《经世大典.臣谥》,刘熙曰:志义未究,遇难而死,可闵惜者也,故曰愍”) 。属于赞扬性的褒谥,用来表扬有军功但蒙冤遇害的大臣 。)由此可知南明已经对于袁崇焕进行了平反,所谓乾隆开始平反袁崇焕之说,不过满清一派胡言,乾隆下令销毁袁崇焕审讯档案,目的即以戏说之法界定袁崇焕冤杀,从而为崇祯泼脏水 。“谕以袁崇焕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种种罪恶 。命刑部会官磔示,依律家属十六以上处斩,十五岁以下给功臣家为奴 。今止流其妻妾,子女及同产兄弟于二千里外,余俱释不问 。”——(《崇祯长编》卷三十七,崇祯三年八月癸亥,汪楫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