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遗诏风波:改变中国历史命运的一纸遗诏( 二 )


总之,奕訢是道光帝的宠儿,与奕詝比较起来,他更受父亲偏爱 。可道光帝为什么最终没有选择奕訢作为继承人呢?
对此,史学界一般常提这段史料:道光二十六年三月,皇帝校阅南苑,“诸皇子皆从,恭亲王奕訢获禽最多,文宗未发一矢 。问之,对曰:"时方春,鸟兽孳育,不忍伤生以干天和 。"宣宗大悦,曰:"此真帝者之言!"立储遂密定” 。
这段史料的意思是道光帝带着诸皇子打猎,奕訢收获最大,奕詝干脆没开弓 。面对父皇的询问,奕詝认为春天是鸟兽孕育的季节,他不忍心杀生,否则会改变大自然的平衡与和谐 。道光帝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帝王所应说的话,因为帝王大权在握,生杀予夺,无人监督,具有一颗仁慈的心是十分必要的 。于是,道光就决定选他做太子 。人们认为此计出自奕詝的师傅杜受田 。
感觉这段史料可信度很小,原因主要有下列三条:
1、满族尚武,以射猎多者为能,而且南苑行猎是奉旨行事 。奕詝打不着猎物已属无能,不知惭愧,反而指责猎杀是“伤生以干天和”,是不是有指责父皇道光帝之嫌 。况且,“伤生以干天和”这话很重,一位皇子岂敢随便说出 。
2、清朝在皇子教育时,并非一位老师只教一个皇子,一般是一位老师教所有皇子,无论谁作皇帝,都是自己的学生,做老师的完全没有必要偏袒其中一位皇子,从而承担风险 。
3、此事官书不载,档案不记,当事者不言,最早起自野史传闻与附会之言,由此也可判断,可信度极低 。

道光帝之所以选择奕詝,原因可能有三:
1、与奕訢相比,奕詝没有大的弱点,而且更加老成持重;
2、在道光帝连丧三子之后,奕詝就是长子,在封建宗法社会中,长子的地位是很高的;
3、奕詝是孝全皇后所生,这位皇后备受道光帝宠爱,又因婆媳关系死得不明不白 。孝全皇后死时,奕詝仅仅10岁,立奕詝为皇太子,或许道光有愧对皇后的考虑 。
道光帝去世的次日,奕詝即皇帝位,以明年为咸丰元年 。传统史家对咸丰帝的评价在其父祖之上,认为其资质在清代诸帝里可居中流偏上,缺憾是体质薄弱而又纵情声色,因此英年早逝,逝世时年仅31岁 。
而奕訢却活到了光绪二十四年(公历1898年),终年67岁,成为大清王朝最后一位辞世的皇子 。此时距道光帝逝世达48年,距咸丰帝逝世达37年 。他在咸丰一朝备受冷遇,直到咸丰去世,他利用慈禧与肃顺的矛盾,与慈禧联手发动北京政变,终于以议政王的身份掌握国家政权,一度成为清王朝的“政府首脑” 。
网络配图
其间奕訢重用湘淮军阀,引进西洋长技,使清王朝出现了回光返照的“同光中兴” 。假如道光帝选定奕訢为皇太子,那么他将有可能在位五十年,仅次于康熙和乾隆,这样一来,历史上就没有北京政变、垂帘听政、帝后党争之类的变动及由此而给历史带来的影响,中国近代史必将改写!
一次“偶然”的抉择而影响到历史进程的“必然”,于此可见深矣!
几天后,咸丰帝颁布《道光遗诏》,这是以道光的名义,对道光30年治国的自我总结,对一生勤政爱民、崇尚节俭、平定西陲等功绩做了渲染,对鸦片战争的失败也作了辩解 。
咸丰帝确定道光帝庙号“宣宗”,谥号为“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成皇帝” 。
道光帝葬于清西陵,陵名为慕陵 。
慕陵的选址和建造,颇多波澜,与道光帝严守祖制、崇尚节俭的初衷大相径庭 。
按照中国古代帝王营建陵寝的惯例,道光帝在即位以后就着手陵寝的选址工作 。清代皇帝陵寝在关内有两处,即清西陵和清东陵 。按乾隆帝制定的“父子分葬,选分东西”的祖制,道光帝应该随祖父乾隆帝埋葬在清东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