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犯罪案件小说,洛丽塔这本书表达了什么( 三 )


韩国会还通过了《对残障人实施性暴力等人权侵害预防对策特别委员会组成决议案》,该特别委员会将对以残障人为对象实施性暴力等侵害人权问题进行调查并制定相关对策 。依据该决议案,由18名国会议员组成的国会特别委员会将在2012年5月29日之前,承担有关针对残障人实施性暴力等人权侵害预防及受害救济和相关法律案的审查和处理事务 。
2011年12月19日,韩国大法院量刑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在性犯罪类型中新设“对残障人实施性暴力犯罪”,与对非残障人实施性犯罪相比,量刑标准由三年提高至五年 。新的量刑标准将于2012年3月16日正式实施 。
熔炉效应扩大
当揭开暗幕明了事件真相的姜仁浩老师站在写着“请来雾津吧,白雾的城市”的宣传广告牌匾前,若有所思的时候,这个场景不知是巧合,还是电影有意为之的另有所指,“雾”似乎已经不再是纯粹的大自然现象了,而是有所暗示,或许,晦暗不明昧的“雾”就是这个“熔炉”事件的最好注解和注定的结局,甚或许也是这个社会的本来面目和本原现实的真实特点 。社会中类似“熔炉”背后的诸多真实犯罪长久以来被金钱、权势甚或冷漠所掩盖 。为隐瞒一个犯罪,必将会制造另一个更大的犯罪来掩饰,这才是最为担忧和可怕的 。
但韩国社会及民众可以庆幸的是,由电影《熔炉》引发的“熔炉效应”,仍在无限的扩大和延展 。
洛丽塔这本书表达了什么

性犯罪案件小说,洛丽塔这本书表达了什么

文章插图
《洛丽塔》中表现了纳博科夫对于时间与自由关系的探讨,他一直相信有一个彼岸世界,这个彼岸世界营造的异度空间可以超越时间 。
多重的文化身份使得纳博科夫产生了时空交错的直觉体验,他深信时空交错是跨往彼岸世界的桥梁 。这样的荒诞感投射在小说主人公身上的结果就是亨伯特在精神上始终找不到一个可靠的依托,他自始至终在追求一种归属感,可是在这里归属感被套上了浓重的情欲外衣 。
该作绝大部分篇幅是死囚亨伯特的自白,叙述了一个中年男子与一个未成年少女的恋爱故事 。小说最初未获准在美国发行,于1955年首次被欧洲巴黎奥林匹亚出社出 。1958年终于出了美国,作品一路蹿升到《纽约时报》畅销书单的第一位 。《洛丽塔》已被改编成电影 。
《洛丽塔》在美国由普特南书局于1958年7月21日出,立即成为畅销书,于1959年1月爬升《纽约时报》畅销书目单第一位 。但当时多半的书评都把评论集中于所谓“洛丽塔事件”的纠纷,而不是书的文学价值 。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纳博科夫来到美国之前,《洛丽塔》的种子已经萌芽,但是使这一题材彻底得以实现的正是美国和美洲大陆 。美国的生活和经历为《洛丽塔》的成长提供了地理背景、有地方和时代特色的人物、小说第二部分的发展线以及完全不同的结局 。
美国现实生活还为纳博科夫描写洛丽塔与成年男子同居的大胆举动提供了活生生的事实案例 。在这一过程中,纳博科夫格外关注各种事故、性犯罪案件以及谋杀案的新闻报道,还把有些案件的大致情形记录下来,甚至有些几乎被原封不动地引入《洛丽塔》中 。
其中有一桩案件“吉·爱德华·格拉默谋杀亲妻案,在会见了怀孕了的洛丽塔后,亨伯特驾车重访拉姆斯代尔,路过夏洛特·黑兹的墓地时,突然插入对这起案件的描述” 。所有这些都是美国活生生的社会现实,纳博科夫收集这些“资料”,并把它们加以巧妙的排列组合,移植到《洛丽塔》中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洛丽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