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访友主要感受是什么 山中访友体会

【山中访友主要感受是什么 山中访友体会】小学语文课本中,散文类课文占了很大比重 。相对于散文在语文教材中的突出地位,我们对散文教学的了解和研究是非常有限的 。我们不知道教什么,也不知道怎么教,于是散文“散”教学就成了现实 。从散文的特点出发,如何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吸收语言营养,获得思想启迪,受到审美熏陶,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 。
一,散文的特点及散文教学的弊端
散文是一种常见的文学体裁,一般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哲理散文 。虽然类型不同,但有共同的特点:1 。短小精悍,自由灵活;2.内容丰富,形式分散;3.意境深远,深情;4.诗意又文艺 。
散文特征的独特性、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散文教学不容易取得理想的效果 。的确,小学散文教学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见“文”不见“体” 。无论是什么体裁的文本,用同样的文体、类型、模式来教,尤其是把它作为教师最熟悉、最擅长的叙事来教,是一个长期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所以我们看到“创设情境——整体感知——语言品味——主题探究——拓展延伸”已经成为一个统一的教学程序,放之四海而皆准 。客观地说,阅读不同文体的文本,确实有相似的共同规律 。但是,毕竟每种风格都有其固有的特点和规律 。因此,在关注这些常见阅读规律的同时,更应着眼于文体本身的突出特点,进而选择合适的教学思路和策略 。《我和爷爷的花园》一文,用散文般的语言再现了作者小时候在爷爷的花园里无拘无束的生活画面,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作家茅盾说“它是一首叙事诗,是一幅色彩斑斓的山水画”,确实是对这段文字特点的准确概括 。教学时,让学生谈一谈课文的哪些内容说明爷爷的花园是一幅“色彩斑斓的山水画”,发现课文中写的东西虽多,但都表现了自由快乐的主题,初步理解散文“散在形式,聚在精神”的特点;重读语言,感受文字的诗意语言,及时摹仿文字,从中发现,正是这种语言表达,生动地展现了园中无拘无束的生活,深刻理解了散文“散于形式,聚于精神”的特点,这种设计既突出了散文与其他文体的区别,又突出了这篇文字的独特性 。
2.见“类”不见“个体” 。散文教学往往不考虑阅读文本的具体个性,把“这一种”散文当作“这一种”散文来教,或者把所有散文当作同一种散文来教 。有的老师在讲授《怀念母亲》时,遵循散文的特点,围绕“怀念母亲”这一主题,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不安分”、“频繁做梦”、“真想和母亲一起地下”、“我有一个不完整的灵魂,我有终生的仇恨”、“一想起母亲就止不住哭泣,几十年如一日”、“我想 。然而,这种荒凉并不等同于普通的荒凉 。是甜的,是浓的,是说不出的,是深深的卡在心里的,其他的关键词句都是教出来的,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对亲生母亲和祖国无比的眷恋和深深的怀念 。在教练看来,“语言是有温度的,好的散文是通过优美的语言来表达感情的 。品味优美的语言,就会教出散文的味道 。“乍一看,有道理;仔细想想,却觉得不合适 。因为,任何散文,尤其是兼具文学性和美感的散文,都是通过丰富的语言来表达情感的 。理解了这些丰富的语言,就抓住了散文教学的“牛鼻子”,就会凸显散文教学的文体价值,散文教学岂不陷入千篇一律、千课一面的新泥潭?况且散文文体的“个性”最强 。同是散文,《思念母亲》和《山中访友》、《行色匆匆》、《珍珠鸟》,甚至还有季老的另一部作品《我的花是给别人看的》,都大相径庭 。忽视散文的“文本个性”,一味地把重点放在理解关键句子上,用一种固定的模式或套路来处理所有的散文,注定是要失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