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操=处女膜?古代女性婚姻幸福的决定因素( 二 )


然而宋以后,开启了中国近一千多年女性性压抑的大门 。以朱熹为代表的一大批宋朝文人,大放厥词:唐代”闺门不肃““礼教不兴” 。从此,中国广大女性同胞被灌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观念,贞洁也被看得无比重要,这新娘在洞房花烛夜有没有落红,作为判定是否为第一次的最显著标准,也是夫家确保后代是不是自己的种,这三从四德也日趋成为古代女子的标榜准则,她们更视贞洁为生命 。
▍《欢乐颂2》中应勤因为邱莹莹不是处女而翻脸分手 网络配图
到了元明清时期,“贞节”的概念终于转换成“贞洁”,此时对“贞洁”的要求更为具体:女子未嫁之前,不得接触除父亲之外的任何男性,以保证处女的纯洁;女子出嫁后不得与丈夫之外的任何男性有任何接触尤其是性关系,直至生命终结 。这些对女子严苛的要求,便在那个时候发生了许多我们今天看来十分不可思议的事情 。比如说,有一女子被男子偶然碰一下就自杀的 。还有女性不爱自己夫君,但还是为丈夫死了殉节的 。一言不合就自杀,吞金、绝食、跳水等等都是比较常见的方式 。而且周围人对于守节的女性都是持支持态度的,全民狂热,如果有人夸你贞节,你都不好意思活下来 。由此可见当时扭曲的贞洁观念已经深入到她们的骨髓 。
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社会的发展,儒家文化对于中国民族文化的影响深远,社会总是以男性为主导,造就了种种严重压抑女性性能力和性表现的文化体系 。久而久之,女性个体也被逐渐地被主流培养和训练成“无性人”,浑然不自觉,还以为女人天生如此 。反观丁璇所宣扬的“女孩最好的嫁妆是贞操”的价值观,笔者不敢苟同,远的来讲封建的传统文化在伦理关系上强调绝对化、等级制度至高无上,甚至达到排他性的程度!压抑人的个性,漠视个体的性格发展,主要的意图是实现思想大一统 。社会发展,终究被淘汰!近的来讲,没有哪个女子生性放荡,因为一张膜而提出分手的直男癌,姑娘,睁大眼睛,他爱的是一张膜不是你!本文为趣历史原创,未经趣历史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