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义净法师只身前往印度取经:海上漂泊8个月( 二 )


686年,义净在那烂陀寺学习了十年之后准备回国 。归途中虽然遇到劫贼,但所幸随身携带的梵本三藏五十余万颂并没有丢失 。687年,他又回到了室立佛逝 。这一次他在这里停留的时间更长,直到693年才乘船返回广州 。前后一共有六年之久 。
是“偶然归国”
还是精心设计?
王邦维指出,这期间义净还曾回过一次广州,而且过程很有趣 。按照义净自己的说法,他本来是到海船上去托人送信到广州,希望能从广州送来笔墨纸砚等文具抄写经文,同时雇请翻译助手,但这时刚好风起,商船启航,他便被载往广州 。这样看来,他这次回广州似乎完全出于偶然 。但王邦维认为,“季风将起,岂能不先有所知?商船启碇欲行,虽然须藉风便,恐怕也不至于慌到连立即下船片刻的时间都没有……而如果说只是‘见求墨纸’与‘并雇手直’这两件事,一般说来,写一封信足以能够办到,何必一定要义净本人重蹈风波之险,再受颠沛之苦?”
王邦维推测,义净本人要回国,但并不打算马上回去 。他需要找一个理由回广州一次,让大家知道他求法归来并打算翻译佛经的事,但他又不愿或者不方便说得太明显 。不过王邦维认为,义净的这点用心也无可厚非 。玄奘从印度归国时,一路上都很匆忙,但走到于阗却停了下来,一面给皇帝上表说要回来,一面却迟迟不动身,一待就是七八个月 。一方面他当年是偷渡出关,想探探皇帝的意思;另一方面也是想预先让大家知道 。果然,“人未到而声名早已先到”,玄奘真正到长安之日,万人空巷 。很有可能,义净也在效仿玄奘当年的做法,事先造声势,造舆论 。
义净在广州制旨寺(即今光孝寺)住了三个月,再度出发前往室立佛逝 。第二年,他和从广州带来的四位僧人助手一道,已翻译了一些经论 。他写了一封表文给当时已经成为皇帝的武则天,与翻译好的经论一起送往长安 。这正是武则天改唐为周的第二年,“义净一定知道,这位女皇帝当时正大力扶持佛教……而且又最喜欢玩些新鲜的花样来抬高自己,这正是他上表的最好机会 。至于附上的新翻译的经论,虽然数量不多,但已经可以表明自己的成绩 。因为义净本来就不是要在室立佛逝长久地翻译下去 。”
693年夏天,59岁的义净回到了广州 。695年夏天,他又到了洛阳 。抵达洛阳那天,欢迎仪式规格之高,甚至超过当年的玄奘 。武则天亲自出城迎接,轰动一时 。之后在武则天的大力支持下,他组织规模宏大的译场,孜孜不倦工作直到逝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