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铃虫发生规律.( 二 )


它主要是出现一些牙虫或者是一些竹节虫,这两种虫子是比较常见的,还有一些川虫 。
目前小麦病虫害有哪些

棉铃虫发生规律.

文章插图
病害主要有小麦赤霉病,纹枯病,白粉病,锈病和黑穗病等;虫害主要有粘虫和蚜虫等
棉花里面长这种虫子是什么病?
不是病,是虫害 。图片不清晰,无法分辨清楚 。以下资料可做参考——鞘翅目()窃蠹科()昆虫,约1,100种 。多形小,长1~9公釐(不足0.5吋),圆柱形,受惊时常缩足装死 。为人熟知的种如烟草窃蠹、红毛窃蠹、药材窃蠹、家具窃蠹等,为害药材、谷类、香料、烟草、木材、垫褥芯,有一些生活于真菌、种子、瘿中或树皮下 。
如何防治棉铃虫?
棉铃虫是棉花第一大害虫,主要以幼虫危害棉花叶片、花蕾、棉铃及其他组织 。主要防治措施如下 。(1)种植抗虫棉 可有效控制二代棉铃虫发生危害,减轻三、四代虫口基数 。(2)农业防治 冬春深耕、灌水消灭越冬蛹 。幼虫高峰期结合整枝打杈摘除虫卵,或杨树枝把、黑光灯诱集成蛾,降低卵、虫数量 。(3)生物防治 喷施阿维菌素、苏云金杆菌及核多角体病毒(NPV)等生物农药,可有效控制危害,且对天敌安全 。(4)化学防治 二代棉铃虫发生期选用1.8%阿维菌素乳油或2.5%氯氟氰菊酯乳油40~60毫升/亩喷雾防治;三代棉铃虫可用40%辛硫磷乳油50~100毫升/亩、40%丙溴磷乳油100~150毫升/亩等喷雾防治;四代棉铃虫一般危害不大,可酌情防治 。
棉铃虫三代发生时间和四代时间 。
棉铃虫()属鳞翅目夜蛾科 。又名棉铃实夜蛾,全国分布,可为害樱桃番茄、人参果、黄秋葵、生菜、皱叶甘蓝、抱子甘蓝、甜瓜、扁豆、荷兰豆、甜豌豆、甜玉米等名特优稀蔬菜及多种其他蔬菜 。
[为害特点] 棉铃虫以幼虫蛀食植株的花蕾、花器、果实、种荚,也钻蛀茎秆、果穗、菜球等,早期食害嫩茎、嫩叶和嫩芽 。花蕾和花器受害后,苞叶张开,变成黄绿色,易脱落 。果实和种荚常被吃空或引起腐烂 。菜球被钻蛀后因雨水、病菌侵入常引起腐烂、变质,不能食用或显著降低产品质量 。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4—18毫米,翅展30—38毫米,灰褐至黄褐色 。前翅具褐色环状纹和肾形纹,肾形纹前方的前缘脉上有二褐纹,肾形纹外侧为褐色宽横带,端区各脉间有黑点 。后翅黄白色至灰褐色,端区褐色至黑色 。卵约0.5毫米,半球形,乳白色,具纵横网格 。老熟幼虫体长30-42毫米,体色变化很大,由淡绿、淡红至红褐、黑紫色,常见为绿色型及红褐色型 。头部黄褐色,背线、亚背线和气门上线呈深色纵线,气门白色,腹足趾钩为双序中带 。两根前胸侧毛(Ll、L2)连线与前胸气门下端相切或相交 。体表布满小刺,其底座较大 。蛹长17—2l毫米,黄褐色 。腹部第5—7节背面和腹面有7—8排半圆形刻点,臀棘钩刺2根 。
[生活习性] 棉铃虫在东北年发生2代,内蒙古和新疆等地年发生3代,华北4代,长江以南5—6代,云南7代,似蛹在土中越冬 。在华北于4月中下旬开始羽化,5月上中旬为羽化盛期;一代卵见于4月下旬至5月末,5月中旬为盛期,一代成虫见于6月初至7月初,盛期为6月中旬;第二代卵盛期6月中下旬,7月为第二代幼虫为害盛期,7月下旬为二代成虫羽化和产卵盛期;第四代卵见于8月下旬至9月上旬,所孵幼虫于10月上中旬老熟,入土化蛹越冬 。成虫趋光和趋杨树枝 。于夜间交配产卵,多散产于植株的顶尖及嫩梢、嫩叶、果萼、果荚、果穗及茎基部 。每雌产卵100—200粒,卵发育历期15℃时6-14天,20℃时5—9天,25℃时4天,30℃时2天 。初孵幼虫仅能啃食嫩叶、花蕾、嫩梢等,一般在3龄开始钻蛀,4—5龄转移蛀食频繁,6龄时相对减弱 。一头幼虫可钻蛀多个果穗、果荚等 。幼虫共6龄,发育历期20℃时3l天,25℃时22.7天,30℃时17.5天 。老熟幼虫在3—9厘米表土层筑土室化蛹,预蛹期约3天,蛹发育历期20℃时为28天,25℃时18天,28℃时13.5天,30℃时9.5天 。棉铃虫喜温喜湿,成虫产卵适温在23℃以上,20℃以下很少产卵 。幼虫发育以25—28℃和相对湿度75%-90%最适宜 。在北方尤以湿度影响较显著,月降雨量在l00毫米以上,相对湿度70%以上时为害严重 。雨水过多造成土壤板结,不利于幼虫入土化蛹,同时蛹的死亡率增加 。此外,暴雨可冲掉棉铃虫卵,成虫需在蜜源植物上取食作补充营养,第一代成虫发生期与其他作物花期相遇,若气温适宜,发生量大,第二代棉铃虫为害严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