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初的忍让到爆发:历史上司马懿为何夺权?( 三 )


另外,当时还处在三国时代,在对外作战时,司马懿都坚持自己领兵去打仗 。打东吴,他亲自挂帅 。当时朝臣有人劝他,这么大年纪了,派别人去 。但司马懿坚持 。战争对一个政治领导人来说,是建立威望的最好机会 。通过战争的胜利,他可以让朝野维持对他的敬服 。这种威望是深植于人心的 。从曹操以来,曹操、曹丕、曹叡的时代,他都打仗 。比较糟糕的就是曹爽也打了一仗,对蜀国这边,打败了 。看起来很牛,但其实威望在降低 。表面司马懿在谦让,实际上在进取 。老子格言“柔弱胜刚强” 。表面上看,曹爽无限膨胀 。他把政局空间是越挤越满,留给司马懿的政治空间就越来越小 。还是老子那句话“动善时” 。可是时机怎么到来呢?得想办法制造时机,就是让对方出现漏洞,让他完全放弃戒心 。架子端得很大,又不谨慎,漏洞随时就出来了 。有个故事,司马懿打了两仗,然后就躺倒不干了——风瘫症又发作了 。早在曹操时期,司马懿就得过一次风瘫 。曹操不相信,派一名刺客,深夜闯进司马懿卧室,果然看到司马懿直挺挺躺在床上,没反应 。刺客觉得不对劲,于是拿刀,作势要砍,司马懿还是一动不动,刺客相信了 。后来证明那是装的 。
网络配图
风瘫在需要的时候就来了 。曹爽想证实,正好有一个叫李胜的到荆州去做刺史 。李胜拜访,司马懿坐在那儿,李胜进来,他要站起来表示礼貌,站不起来,丫鬟把他扶起来 。他跟丫鬟说要喝水,丫鬟就端了稀粥来 。他端起来喝,点点滴滴都喝不进嘴,沾得满身 。瞧上去就是一个行将就木的人 。李胜说,我要到家乡本州去,太傅是国家的栋梁,您病成这个样子,我心里很难过 。司马懿说,你要到并州去啊,并州那地方跟胡人相接,您小心一点啊 。李胜看了眼泪都流下来了,回去就告诉曹爽,说太傅形神已离,神不附体,不足为虑 。司马懿的表演才能实在堪称一流 。司马懿自己说“忍常人之不能忍” 。之后,曹爽内心就更爽了,对司马懿的戒备心就更差了 。接下去机会就来了 。那就是高平陵事件 。在嘉平元年正月,皇帝曹芳出城给他父亲扫墓 。曹爽兄弟也跟着去了,没带多少兵 。洛阳城内立刻就动起来了 。只见司马懿骑着一匹马,白髯飘飘的,精神矍铄,哪里是个风瘫的病人,直奔皇宫找了郭太后 。让郭太后下诏,说曹爽兄弟居心叵测,危害国家,要废除他们 。虽然曹魏自建朝后,就规定后宫不得干涉朝政 。但他只要把诏书拿到手,就算是有了一个合法手续 。太后本来不管国事,又是武力相逼 。她本来对曹爽有意见,说废就废了 。
这有几个条件,一,司马懿长子司马师,也是一个狠家伙 。一直担任中户军,禁军的一个首领,这部分禁军是一个基本可用的骨干武装 。同时,司马师还暗下养了三千死士,分布在民间 。加起来武装力量就已经可观 。再加上司马懿威望高,派使者拿了太后的诏书,到曹爽手下禁军将领那里直接把兵权给收了,那些人不敢动 。一瞬间,整个京城大权落到司马懿手里 。当时,朝廷大臣大多是跟曹爽的,但司马懿一动,就没有什么人敢有动作 。这也是司马懿的威望所在 。也有人在做另外的判断,当时很重要的人物是大司农桓范,也是三公之一 。原是曹爽父亲曹真的属下,足智多谋 。桓范趁着洛阳城还没安定下来,就匹马出城了,跑到曹爽大营去了 。桓范一走,蒋济去报司马懿了,说,桓范脑子明白得很,他一去恐怕大事不妙 。司马懿胸有成竹 。他说桓范虽说有才能,可是他跟曹爽历来面和心不和 。曹爽不是一个能用人的人,驽马只看到眼前食,哪里想得远 。如果说曹爽一直听桓范的话,哪至于有今天 。本来就不听,现在也听不了,不足为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