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安史之乱是唐王朝平叛与复兴的起点?( 二 )


天宝十五载(756年)正月初一 , 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 , 但他面临的局势却非常不利 。就在他称帝前不久 , 平原(今山东陵县)太守颜真卿与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颜杲卿兄弟就分别杀掉了安禄山派来的守将 , 举兵声讨安禄山 , 一时间 , 河北二十三郡就有十七郡响应 , 极大地牵制了叛军在河南的军事行动 。河北地区是安禄山的根据地 , 为解决后顾之忧 , 安禄山迅速派史思明率军夺回了常山 , 颜杲卿被杀 , 河北诸县又落入叛军之手 。
不过 , 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河东节度使李光弼却在五月的嘉山(今河北正定东)之战大破史思明 , 斩首四万级 , 军威大振 , 再次切断了洛阳与范阳的交通 , 叛军人心惶惶 。只要潼关坚守 , 郭、李二人即可引兵直取叛军老巢范阳 , 平叛的局势就会豁然开朗 。对于这一点 , 郭子仪、李光弼十分清楚 , 久经战阵的老将哥舒翰自然也十分清楚 , 而安禄山则是忧心如焚 。
然而 , 就在这种大好形势下 , 唐玄宗却因杨国忠的煽动 , 一再催促哥舒翰出关与敌作战 。有了高仙芝与封常清被诛的前车之鉴 , 哥舒翰显然不敢抗旨不遵 , 迫不得已 , 他在大哭一场之后引军出关 , 结果在六月八日陷入叛军埋伏 , 几乎全军覆没 , 哥舒翰本人也成为俘虏 , 一时间 , 平叛形势急转直下 。
潼关失守 , 使长安失去了最后的屏障 , 它的陷落只是时间问题 。六月十三日凌晨 , 在一片蒙蒙细雨中 , 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姐妹、部分皇子皇孙以及杨国忠、韦见素等宰相 , 在龙武大将军陈玄礼集合的禁军的护卫下 , 匆忙逃出长安 , 向四川进发 。
十四日 , 当他们到达马嵬驿(在今陕西兴平)的时候 , 疲惫饥饿的禁军发生了骚乱 , 杀死了杨国忠和他的姐妹们 , 进而包围了驿站 , 要求玄宗处死杨贵妃 。形势所迫 , 玄宗只好同意 , 风华绝代的美人就这样成为替罪羊 , 香消玉殒了 。
不过 , 事情并未就此终结 。第二天 , 当玄宗准备从马嵬驿出发时 , 被许多百姓拦住 , 他们请求玄宗留下 , 以保存平定叛乱的希望 。然而 , 此时的唐玄宗早已心惊肉跳 , 他留下太子李亨慰喻百姓 , 自己先行往成都进发 。在百姓的请求和心腹宦官李辅国的鼓动下 , 太子终于下决心留下来 , 担负起平叛的重任 。对于唐玄宗来说 , 这实际上是他个人政治生命的终结 , 而对于唐王朝来说 , 这又成为平叛与复兴的起点 。
历时七年零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 。经过这场战乱 , 唐人的心态似乎也变得不再昂扬 , 也不再像先前那么自信了 。由于安禄山、史思明的粟特胡人身份 , 使得在安史之乱后 , 夷夏之辨成为一个沉重的话题 。在唐代初年 , 唐太宗曾说自己对汉人与少数民族“爱之如一” , 而盛唐的人们更有着极为开放的胸怀 , 他们曾积极吸收一切优秀的文化 。但安史之乱的爆发 , 使人们对这样的观念产生了怀疑 , “非我族类 , 其心必异”成为许多唐人的共同心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