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文化展示馆设计方案 农耕( 五 )


战国时期,由河南人郑国主持修建培郑的“郑国渠”,极大地改善了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 。随着民族的融合特别是中原人的南迁,先进的农业技术与理念传播到南方,促进了中国古代农业水平的提高 。可以说,中国农业的起源与发达、农业技术的发明与创造、农业的制度与理念,均与河南密切相关 。
中国古代农耕规律是什么?
一、传统农耕文化的内涵
农耕文化曾经覆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成分,也是构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念的重要精神文化资源 。那么,农耕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一)农耕文化的哲学意蕴
农耕文化的哲学意蕴可以概括为“应时、取宜、守则、和谐”八个字 。
应时:意味着对机遇的重视和获取 。机遇,在发猜唤巧展农业的途程中有时具有特别的意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机遇就是效益,就是金钱 。抓住了机遇,就主动,就发展;丢掉了机遇,就被动,就落伍 。应时,体现了前人对自然规律的尊重 。
取宜:宜即适宜,适合 。应时,主要是对“天”而言的,取宜则主要是对“地”来说的 。取宜,最能反映出人们在生产活动中的能动作用 。
守则:则即准则、规范,也可宽泛地理解为秩序、规矩 。被视为“礼义之邦”,盖由此来 。守则的主要内容一是守范,二是当位 。当位就是恪守职分,可以理解为一种敬业精神和责任感 。在其位就要谋其政,行其事 。守则,是人们道德观、价值观的一种体现 。
和谐:应时、取宜、守则,归结到一点,就是在天、地、人之间建立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这是农耕文化的核心理念 。和谐观是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世代相传的核心理念 。
(二)农耕文化的时空特征
1.农耕文化的地域多样性 。
2.农耕文化的民族多元性 。
3.农耕文化的历史延续性 。
4.农耕文化的乡土普世性 。
(三)农耕文化的实践原则
1.协调和谐的三才观 。在三才理论中,人既不是大自然的奴隶,也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而是赞天地之化育的参与者和调控者,人和自然不是对抗的关系,而是协调共生的关系 。
2.趋时避害的农时观 。不误农时、不违农时是农民几千年来从事农业生产的重要指导思想 。顺时的要求也被贯彻到林木砍伐、水产捕捞和野生动物的捕猎等方面 。
3.主观能动的物地观 。关于地力,人们认识到种庄稼是要消耗地力的,只有地力不断得到恢复或补充,才能继续种庄稼,若地力不能获得补充和恢复,就会出现衰竭 。
4.变废为宝的循环观 。在传统农业中,施肥是废弃物质资源化、实现农业生产系统内部物质良链漏性循环的关键一环 。通过废弃物循环再利用,实现无废物生产,是传统农业的一大特征和核心价值 。
5.御欲尚俭的节用观 。古人提倡节用,主要目的之一是积粮以备荒 。同时也是告诫统治者,对物力的使用不能超越自然和老百姓所能负荷的限度,否则就会出现难以为继的危机 。
二、传统农耕文化主要文化类型、内容
传统农耕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主干成分,其文化类型也大概与传统文化的文化类型类似 。农耕文化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主体包括语言文化,文字文化,建筑文化,戏剧文化,民歌文化,传统中医,衣冠服饰文化,风俗文化及各类祭祀活动等 。
传统农耕文化是文化的一部分,想弄清楚农耕文化的内容我们应该先从文化的内容入手 。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不仅包含思想观点,还包含其它方面的多层次、多内容的统一体系 。具体说,有三个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