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垂死挣扎的当权派至死也不停下掠夺的脚步( 二 )


立宪派请愿代表合影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六月 , 立宪派发动第二次大规模请愿活动 , 要求清政府次年召开立宪会议 , 组织责任内阁 。
慈禧太后的统治是具有象征意义的 , 对她个人的责难和仇恨是没有意义的 。后宫或者内宦擅权干政 , 是中国传统政治体制中最为普遍的顽疾 , 也是许多王朝毁灭的原因 。但是 ,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一直没有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 。王朝权力无限集中于最高统治者之手 , 使得皇帝的个人素质与行为习惯对整个国家产生巨大影响 。国家制度在赋予最高统治者至高无上权力的同时 , 并没有制度来规范皇权的使用 , 也没有制度来更好地解决皇权的继承 , 以保证皇帝是最优化选择 。
道光皇帝晚年 , 清朝处于外部列强入侵、内部人民起义等内外交困的状态 , 朝廷急需一位能够担当大任、挽救王朝命运的人选担任皇帝 。道光皇帝在皇六子奕?与皇四子奕詝之间犹豫不决 。此时 , 两个皇子都竭力在父皇面前表现出最强的一面 。在各种素质的比较中 , 奕?都较胜一筹 。但是 , 奕詝的师傅杜受田对道光的心理深有揣测 , 他应用了“示弱”的策略 , 让奕詝在道光面前尽力掩饰能力的不足 , 只是一味装扮出悲哀、仁慈、对皇帝的健康深为关切的姿态 。这种伪装出来的仁慈成功地击败了竞争对手 , 使得奕詝顺利地成为咸丰皇帝 。也正是这位皇帝 , 使得清朝在太平天国和列强的打击下 , 江河日下 。皇位继承制度中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 , 而对于接近权力中枢的人物疏于控制 , 更是专制极权制度的痼疾 。
近代 , 是民族国家互相争霸的时代 , 海洋已将原来相距万里老死不相往来的世界连为一体 , 王朝不能再依靠自身的惯性而存在了 。
早在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 , 英国派往中国的特使马戛尔尼勋爵在经历了觐见乾隆皇帝的种种曲折后 , 有过一个深刻而富有洞见的预言:“中华帝国是一艘陈旧而古怪的一流战舰 , 在过去的一百五十年中 , 代代相继的能干而警觉的官员设法使它漂浮着 , 并凭借其庞大与外观而使四邻畏惧 。但当一位才不敷用的人掌舵领航时 , 它便失去了纪律与安全 。它可能不会立即沉没 , 它可能像残舸一样漂流旬日 , 然后在海岸上粉身碎骨 , 但却无法在其破旧的基础上重建起来 。”
皇族如此 , 对于体制内的官僚集团来讲 , 在最近二百多年的统治中 , 极端的君主专制将官僚体制内的生物成功改造成了一种习惯匍匐、人格低下的奴才 , 他们贪恋的仅仅是权位和金钱 , 而对国家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命运没有任何考量 。原因一点都不奇怪 , 在极权主义的政治文化中 , 以政府名义做出的罪恶行为的后果是由全体人民来承担的 , 从未有人试图去追究参与决策者个人的责任 。这就导致了以损害国家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为个别集团谋取私利的行为甚嚣尘上 , 在大多数时代甚至搞到王朝都要分崩离析的地步 , 那些利益集团依然不愿罢手 。原因很简单 , 政权崩盘的后果都是由全民来承担的 , 其中灾祸影响最深的是那些普通民众 。即使这些利益集团大都在改朝换代的战火中玉石俱焚 , 他们也停不下掠夺的脚步 。原因也很简单 , 利益集团一旦形成 , 本身有着盘根错节的关系网 , 自身具有运行的惯性与动力 , 虽然这种动力是非理性的 。正是这种非理性的政治文化 , 导致了王朝一个个崩溃 , 但又一个个重建 , 人们尚未从中得出有益的行动经验 。从晚明到晚清的历史中 , 我们尤其能看出这种罪恶的繁衍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