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与磁的发展史 电与磁( 三 )


电和磁确实有许多相似之处:带电体周围有电场,磁体周围也有磁场;同种电荷相斥,同名磁极也相斥;异种电荷相吸,异名磁极也相吸;变化的电场能激发磁场,变化的磁场也能激发电场;用摩擦的方法能使物体带上电,如果用磁铁的一极在一根铁棒上沿同一方向摩擦几次,也能使铁棒磁化——物理学家法拉第和麦克斯韦为此创立了“电生磁、磁生电”的电磁场理论 。
但在19世纪以前,人们始终认为两者是各不相关的 。直到19世纪初,科学界仍普遍认为电和磁是两种独立的作用 。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就曾经论证过,电和磁是物质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性质,虽然它们的作用定律在数学上极为相似,但是电和磁是不会相互转化的 。库仑的这个看法在当时成了一种权威的理论 。
但后来,电与磁之间的联系被发现了,如奥斯特发现的电流磁效应和安培发现的电流与电流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再后来,法拉第提出了电磁感应定律,这样电与磁就连成一体了 。
现在我们认为,电和磁是不可分割的,它们始终交织在一起 。简单地说,就是电生磁、磁生电 。变化的磁场能激发电场,反之,变化的电场也能激发磁场,有电必有磁,有磁才有电 。它们总是紧密联系而不可分割的 。
电流产生磁场
在“电和磁相互独立”的观点风行欧洲时,丹麦的科学家奥斯特却坚信电与磁之间有着某种联系 。经过多年的研究,他终于在1820年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在一根直导线的附近放一枚小磁针,使磁针和导线平行,当导线中有足够强的电流通过时,磁针突然偏转,并与导线垂直,证明了电流周围存在着磁场 。
如果一条直的金属导线通过电流,那么在导线周围的空间将产生圆形磁场 。导线中流过的电流越大,产生的磁场越强 。磁场成圆形,围绕导线周围 。磁场的方向可以根据“右手定则”来确定:将右手拇指伸出,其余四指并拢弯向掌心 。这时,拇指的方向为电流方向,而其余四指的方向是磁场的方向 。实际上,这种直导线产生的磁场类似于在导线周围放置了一圈N、S极首尾相接的小磁铁的效果 。
如果将一条长长的金属导线在一个空心筒上沿一个方向缠绕起来,形成的物体我们称为螺线管 。如果使这个螺线管通电,那么会怎样?通电以后,螺线管的每一匝都会产生磁场,磁场的方向如图中的圆形箭头所示 。那么,在相邻的两匝之间的位置,由于磁场方向相反,总的磁场相抵消;而在螺线管内部和外部,每一匝线圈产生的磁场互相叠加起来,最终形成了如图所示的磁场形状 。也可以看出,在螺线管外部的磁场形状和一块磁铁产生的磁场形状是相同的 。而螺线管内部的磁场刚好与外部的磁场组成闭合的磁力线 。在图中,螺线管表示成了上下两排圆,好像是把螺线管从中间切开来 。上面的一排中有叉,表示电流从荧光屏里面流出;下面的一排中有一个黑点,表示电流从外面向荧光屏内部流进 。
电生磁的一个应用实例是实验室常用的电磁铁孙歼 。为了进行某些科学实验,经常用到较强的恒定磁场,但只有普通的螺线管是不够的 。为此,除了尽可能多地绕制线圈以外,还采用两个相对的螺线管靠近放置,使得它们的N、S极相对,这样两个线包直接就产生了一个较强的磁场 。另外,还在线包中间放置纯铁(称为磁轭),以聚集磁力线,增强线包中间的磁场 。
对于一个很长的螺线管,其内部的磁场大小用下面的公式计算:H=nI 。在这个公式中,I是流过螺线管的电流,n是单位长度内的螺线管圈数 。
如果有两条通电的直导线相互靠近,会发生什么现象?我们首先假设两条导线的通电电流方向相反 。那么,根据上面的说明,两条导线周围都产生圆形磁场,而且磁场的走向相反 。在两条导线之间的位置会是说明情况呢?不难想象,在两条导线之间,磁场方向相同 。这就好像在两条导线中间放置了两块磁铁,它们的N极和N极相对,S极和S极相对 。由于同性相斥,这两条导线会产生排斥的力量 。类似地,如果两条导线通过的电流方向相同,它们会互相吸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