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花雨,雨、雾、露、霜、冰花的形式原因( 五 )


水汽从蒸发表面进入低层大气后,这里的温度高,所容纳的水汽较多,如果这些湿热的空气被抬升,温度就会逐渐降低,到了一定高度,空气中的水汽就会达到饱和 。如果空气继续被抬升,就会有多余的水汽析出 。如果那里的温度高于0°C,则多余的水汽就凝结成小水滴;如果温度低于0°C,则多余的水汽就凝化为小冰晶 。在这些小水滴和小冰晶逐渐增多并达到人眼能辨认的程度时,就是云了 。
其它行星的云不一定会由水所组成,如金星的硫酸云 。

有三种定义:
1、凡是大气中因悬浮的水汽凝结,能见度低于1千米时,气象学称这种天气现象为雾 。
2、雾是接近地面的云 。
3、雾是由悬浮在大气中微小液滴构成的气溶胶

的成因
空气中水汽以液滴形式液化在地面覆盖物体上的液化现象 。夜间气温下降,越近地面冷却越快,形成与白天相反的下冷上热的温度分布,当地面温度冷却到使贴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达到饱和时,地面物体上开始观察到露滴生成 。如果温度持续降至0℃以下时,露滴冻结成冰珠,称为冻露 。日出之后,地面温度和湿度变成与夜晚完全相反的分布形式,贴近地面空气的增温也使该空气层的水汽含量欠饱和,各种条件都将有利于地面水分的蒸发,露滴逐渐消失 。露珠是露的别名,它从夜幕降临到阳光初照是降落在花朵上,总是悄然无息 。

在寒冷季节的清晨,草叶上、土块上常常会覆盖着一层霜的结晶 。它们在初升起的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待太阳升高后就融化了 。人们常常把这种现象叫“下霜” 。翻翻日历,每年10月下旬,总有“霜降”这个节气 。我们看到过降雪,也看到过降雨,可是谁也没有看到过降霜 。其实,霜不是从天空降下来的,而是在近地面层的空气里形成的 。
霜是一种白色的冰晶,多形成于夜间 。少数情况下,在日落以前太阳斜照的时候也能开始形成 。通常,日出后不久霜就融化了 。但是在天气严寒的时候或者在背阴的地方,霜也能终日不消 。
霜本身对植物既没有害处,也没有益处 。通常人们所说的“霜害”,实际上是在形成霜的同时产生的“冻害” 。
霜的形成不仅和当时的天气条件有关,而且与所附着的物体的属性也有关 。当物体表面的温度很低,而物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温度却比较高,那么在空气和物体表面之间有一个温度差,如果物体表面与空气之间的温度差主要是由物体表面辐射冷却造成的,则在较暖的空气和较冷的物体表面相接触时空气就会冷却,达到水汽过饱和的时候多余的水汽就会析出 。如果温度在0°C以下,则多余的水汽就在物体表面上凝华为冰晶,这就是霜 。因此霜总是在有利于物体表面辐射冷却的天气条件下形成 。
另外,云对地面物体夜间的辐射冷却是有妨碍的,天空有云不利于霜的形成,因此,霜大都出现在晴朗的夜晚,也就是地面辐射冷却强烈的时候 。
此外,风对于霜的形成也有影响 。有微风的时候,空气缓慢地流过冷物体表面,不断地供应着水汽,有利于霜的形成 。但是,风大的时候,由于空气流动得很快,接触冷物体表面的时间太短,同时风大的时候,上下层的空气容易互相混合,不利于温度降低,从而也会妨碍霜的形成 。大致说来,当风速达到3级或3级以上时,霜就不容易形成了 。
因此,霜一般形成在寒冷季节里晴朗、微风或无风的夜晚 。
冰雹(Hail)
也叫“雹”,俗称雹子,有的地区叫“冷子”,夏季或春夏之交最为常见 。它是一些小如绿豆、黄豆,大似栗子、鸡蛋的冰粒 。我国除广东、湖南、湖北、福建、江西等省冰雹较少外,各地每年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雹灾 。尤其是北方的山区及丘陵地区,地形复杂,天气多变,冰雹多,受害重,对农业危害很大 。猛烈的冰雹打毁庄稼,损坏房屋,人被砸伤、牲畜被砸死的情况也常常发生;特大的冰雹甚至能比柚子还大,会致人死亡、毁坏大片农田和树木、摧毁建筑物和车辆等 。具有强大的杀伤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