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辛亥革命的一半功劳应属于立宪派?( 二 )


袁世凯斜刺里叛出
如果说立宪派在当时起到了政治中轴的作用 , 加上素往立宪派和革命党的政治理念不同 , 辛亥革命的不彻底就在所难免了 。革命就是砍人头 , 这里的不彻底 , 正如鲁迅后来总结辛亥经验一样:“民元革命时 , 对于任何人都宽容(那时称为‘文明’) , 但待到二次革命失败 , 许多旧党对于革命党却不‘文明’了:杀 。”于是 , 鲁迅慨叹革命党没有杀尽敌人在前 , 以致后来反受其累 。确实 , 当时革命都督焦达峰就主张在湖南动杀 , 是谭延闿制止了他:“吾辈但取政权 , 不杀官吏 。”前此 , 立宪派就是为了避免革命引发内战从而导致双方大开杀戒 , 才反对以暴力求共和 , 并宁可走虚君缓进的道路 。这条路如果辛亥枪声不响 , 必然走得下去 。但 , 枪响不响不以立宪派的意志为转移;好在事变发生 , 立宪派能有效地契入时机 , 后发制人 , 顺别人的水推自己的舟 , 以最小的军事代价完成各地政权的转移 。可以看到 , 20世纪三大革命 , 以辛亥为首 , 它固然开世纪革命之惯例 , 但和后来的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比 , 毕竟没有导致内战发生 , 没有造成整个社会的血流漂杵(除宁汉两地外) 。以暴力革命始颜色革命终 , 在立宪派的作用下 , 以颜色革命收尾的辛亥也就成了一次革命不彻底的革命 。
不幸在于 , 立宪派和革命党联袂对付清廷;但 , 鹬蚌相争 , 渔人得利 , 从清廷那里斜刺叛出一个袁世凯 , 最后权力统统归袁 。从革命党来讲 , 所谓不彻底 , 莫过于是 。但它又没有不交出政权的本钱 , “非袁不可” , 这话本身就出自革命党之口 , 而且也是各派共识 。对于立宪派 , 固然袁等于是他们推出来的 , 这也可见立宪派左右政局的能力 。但遗憾在于 , 袁世凯不是在虚君的框架下而是在共和的框架下推出 , 这就为他以后的独裁埋下了伏笔 。殊不知 , 辛亥一年 , 革命不彻底 , 立宪也半吊 。虚君的框架下 , 袁世凯可能觊觎总统乃至皇帝吗 , 那是僭越 , 他不敢 。共和框架下 , 袁没有了君臣名分的拘束 , 可以放胆问鼎 。因此 , 从体制选择的角度看 , 真正帮袁大忙的 , 不是别的 , 正是革命党孜孜以求的“共和” 。
这不是孤例 , 共和极有可能成为专制的温床(此即梁启超忧心革命之后的“共和的专制”) 。放眼亚、非、中南美 , 几乎清一色的共和制;但 , 此起彼伏 , 不知造就多少袁世凯这样的大独裁者 。相反 , 这种情况在欧洲君主立宪的国家 , 差不多没有 。这也正是当年立宪派所以选择虚君道路的缘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