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奇人李鸿章:毁誉交加的晚清务实大佬( 二 )


戊戌变法前后 , 李鸿章已意识到“穷则变 , 变则通 , 但端在人心相通”但他却曾举棋不定 。当光绪帝下诏“明定国是”时 , 他曾向管学大臣孙家熏推荐康有为为京师大学堂总教习 。1898年戊戌政变 , 慈禧太后重训朝政 , 光绪被囚 , 康、梁逃往海外 , 朝廷大批清查维新人士 。在这样的严峻时刻 , 李鸿章却暗中保护一些维新人士 , 并和康、梁暗通款曲 。有人告他是维新派 , 慈禧因此问他:有人说你是康党 。李鸿章回答:臣实是康党 , 废立之事 , 臣不与闻;六部诚可废 , 若旧法能富强 , 中国之强久矣 , 何待今日?主张变法者即指为康党 , 臣无可逃 , 实是康党 。慈禧听后默然 。
环视清朝历史 , 汉人中只有李鸿章敢和满清最高统治者如此对话 。接下来他还有一次更惊世骇俗的“抗上”的举动 。
1900年6月 , 外国联军攻陷了中国北方的海岸门户大沽炮台 , 3天之后 , 京城门户天津陷落 , 以保护使馆为名登陆的联军向通州进发 , 而通州距都城北京仅20公里 。21日 , 大清国宣布与各国进入战争状态 。然后朝廷的电报一封接一封地到达南方 , 要求各省封疆大臣率兵北上共同灭洋 。而李鸿章深知国家忧患日深 , 军力积弱日久 , “若不量力而轻于一试 , 恐数千年文物之邦 , 从此已矣” 。李鸿章给朝廷发去一封电报——这位大清国两广总督对朝廷“北上勤王”的圣旨的回答竟然是:“此乱命也 , 粤不奉诏 。”
网络配图
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闽浙总督许应、四川总督奎俊等在获悉了李鸿章的电文后 , 确定了共同抗旨以求东南互保的原则 。他们的道理很简单:如果大清国的南方也发生了动乱 , 那么乱了敌人的同时肯定也要乱了自己 。虽然在以后很长时期内这些人无不被国人痛斥为一群“出卖民族利益的无耻之徒” , 但在1900年的庚子巨祸中究竟是他们确保了大清国南方半壁江山的稳定 。
八国军攻进北京 , 帝、后西逃西安 。朝廷的电报再一次一封接一封地到达南方 , 要求李鸿章北上与正在攻打这个国家的洋人议和 。朝廷为此将李鸿章由两广总督重新调任为大清国封疆大臣中的最高职位: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而慈禧的最后一纸任命是:“着李鸿章为全权大臣 。”每当满清政府把这个巨大的帝国带到毁灭的边缘 , 他们惟一必须启用的人就是李鸿章 。由两广总督回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鸿章又为清廷这所“破屋”充当起“糖糊匠”之责 。由于大清长期积贫积弱 , 李鸿章纵然有三头六臂亦回天无力 。
1901年9月7日 , 李鸿章代表大清国与11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的李鸿章 , 在签字回来后再一次大口地吐血史载其吐血中“紫黑色 , 有大块” , “痰咳不支 , 饮食不进” 。医生诊断为:胃血管破裂 。
李鸿章在病榻上上奏朝廷:“臣等伏查近数十年内 , 每有一次构衅 , 必多一次吃亏 。上年事变之来尤为仓促 , 创深痛巨 , 薄海惊心 。今议和已成 , 大局稍定 , 仍希朝廷坚持定见 , 外修和好 , 内图富强 , 或可渐有转机 。”
1901年11月7日 , 这位大清重臣已处在油尽灯枯之际 , 他“久经患难 , 今当垂暮 , 复遭此变 , 忧郁成疾 , 已乖常度” 。站在他床头逼迫他签字的俄国公使走了之后 , 身边的人大哭:“还有话要对中堂说 , 不能就这么走了!”李鸿章的眼睛又睁开了 , 身边的人对他说:“俄国人说了 , 中堂走了以后 , 绝不与中国为难!还有 , 两宫不久就能抵京了!”李鸿章两目炯炯不瞑 , 张着口似乎想说什么 。身边的人再说:“未了之事 , 我辈可了 , 请公放心!”李鸿章“目乃瞑” , 享年78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