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生活观察)风靡社交网络的MBTI人格测试,究竟是科学还是玄学?( 二 )


研究生小孙对测验颇有微词:“我测了三遍 , 结果都不一样 , 到现在也没记住自己到底是哪4个字母 。 ”
【测试|(生活观察)风靡社交网络的MBTI人格测试,究竟是科学还是玄学?】王芳介绍 , 一般人格测验的题目通常是给出一句描述行为或感受的话 , 让测试者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中选择符合的程度 。 这种方式允许测试者比较精细地表达出自己的状态 。
而MBTI测试题目虽然也区分了程度 , 但在计分出结果步骤上 , 每一个维度依然是“非此即彼”的归类 。 而题目精简的速测版更是将选项简化为二选一 , 使结果更加绝对 。 实际上 , 大多数人处于中间状态 , 对他们来说 , 一两道题目改动了答案都可能导致重测结果不一致 。
“人类的相似性远大于差异性 , 彼此之间不会那么壁垒分明 , 全世界的人也不可能只分为16类 。 这也是这类测试不够科学的地方 。 ”王芳说 。
(小标题)警惕“贴标签”带来的自我固化
有网友说:“一直以为不爱社交的自己是异类 , 但这个测试让我知道了自己是ISTJ , 还发现有这么多和我一样的人 , 让我接受了本来的自己 。 ”
MBTI在网络时代的流行 , 正从自我了解走向“抱团取暖” 。 各类网络社群中 , 同型人格的人彼此寻求人生问题的答案 , 谈论着包罗万象的话题 。
对此 , 心理学家提醒 , 在快速找到社会归属感和群体认同的同时 , 也要警惕“贴标签”带来的自我固化和群体极化倾向 , 即让本来可能只有一点相似的人 , 在不断交换类似观点之后变得更相似 , 这反过来又会让个体把自己身上的标签贴得更紧 。
王芳说 , 近年来心理学界提出了“中间性格优势” , 也就是说 , 不极端的性格特征可以让人在不同情境下灵活地采取适宜的行为方式 , 容易获得更优的结果 。
“不论是曾经的九型人格、性格色彩还是现在的MBTI , 在这个追求效率的时代 , 类似测试的流行总是‘你方唱罢我登场’ 。 但所有的心理测验都只是参考工具 , 不必将其奉为真理甚至变成桎梏 , 人的变化和成长才是更值得期待的事情 。 ”王芳说 。
MBTI的大热也带动起各类心理咨询相关的商业营销 。 随机点开一个推广链接 , 做完93道题 , 还要付费几十元才能查看结果 。 一家注册于一年前的微信公众号主页显示 , 已有近20万人购买了该公司的MBTI测试 , 并进一步推广不同价格的职业咨询和MBTI课程 。
专家对此表示 , 测试结果仅供参考 , 而且所谓专业咨询师的资质较难分辨 , 咨询课程效果未知 , 相比之下 , 在专业上精进自己可能更加实在 。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