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解诸葛亮隐居及出仕之谜:是三顾还是自己投奔( 四 )


是隐迹山林还是以退为进
应该说,“躬耕陇亩”是诸葛亮的主动选择而不是被动顺应 。之所以选择隆中过起似隐非隐的生活,除了他在《隆中对》中分析荆州地区的经济军事优势外,在当时,荆州还有三个优势 。第一,它是江南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东汉时江南共分为四州,即交州(今两广地区)、荆州、益州和扬州(北半部在长江以北) 。交州还十分荒蛮;扬州南部刚刚开发;益州虽开发较早,但隔山阻水,十分封闭;只有荆州当得起中心的责任 。第二,由于交通便利和商业交往的频繁,荆州的信息量远大于其他地区,身处荆州首府襄阳,最容易把握全国政治、军事变化的脉搏 。第三,在军阀混战中,幽州、并州、青州、兖州、徐州、扬州、凉州、冀州、豫州等九州都陷入长期的战乱之中,荆州是少有的几个未曾波及的地区之一,因此这里成为士人逃难的天堂和全国人才的荟萃之地,这也使得荆州更在政治文化上领先于全国 。诸葛亮受家庭环境的熏陶,自小就胸怀抱负,叔父去世后,荆州就成为他避难的首选之地,这从他同密友孟公威的谈话中即能找到印证 。当孟公威准备回汝南故乡的时候,诸葛亮认为离开荆州太可惜了,所以劝阻道:“中国饶士大夫,遨游何必故乡邪!”这里所说的中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概念,而是指华夏的腹心地区,翻译成白话文则是:这里集中了这么多的社会精英,正是我们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增长才干的风水宝地,我们应该与他们广泛接触和交流,何必要回故乡呢!听听,诸葛亮对荆州是多么热恋!躬耕之地不选在其他地方而选在岘山东麓的隆中,诸葛亮此举可谓独具匠心 。这里距襄阳仅二十几华里,步行一个时辰就可到达,既可躲开都市的嘈杂浮华,能安心读书和思虑问题,又没有脱离政治文化的中心地带,有充分的机会同上流社会的朋友们促膝交流,能及时把握天下形势的变化,为将来的出山打好基础 。更重要的是,这样一来既具有了隐士身份,却又不会被当地名流们忘记,饱学之士的朦胧美对政治家更具诱惑魅力 。而且,刘表是妻子黄氏的姨夫,只是因为刘表胸无大志,不可能在动乱中成就事业,所以诸葛亮没有利用裙带关系在荆州谋取一官半职 。无意中,这又抬高了他的身价 。在军阀混战时,诸葛亮绝不肯做苟全性命于乱世的庸碌之辈,而是很想出仕 。他在与朋友们长谈的时候,做官是当然的内容之一 。他曾对石韬、徐庶、孟公威三人说:“卿等诸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 。”当石韬他们反问诸葛亮才具可担当什么职务时,他只是笑而不答 。但是他并不隐瞒良好的自我感觉,“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是出将入相的全才 。只是当时大多数人都不认同,只有崔州平、徐庶等少数人相信 。罗贯中并没有消化“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与“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这两条自相矛盾的史料,只能在《三国演义》一书中留下不能自圆其说的硬伤 。
“躬耕陇亩”是以退为进的策略,同时也是为了选择买家 。他不肯投奔曹操,并不是视其为国贼而羞于为伍,这从他与张昭的谈话中就能看出端倪 。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出使东吴联合孙权时,张昭曾劝他留下来做官,他拒绝了,在对别人解释不肯留下的原因时,他说道:“孙将军可谓人主,然观其度,能贤亮而不能尽亮,吾是以不留 。”(《袁子》)不能“尽亮”即不能言听计从,让其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这才是要害!在价值取舍中,他把实现个人价值作为选择主子的尺度 。孙权处人才济济,不可能听计于一人;曹操处更是人才云集,才能高于诸葛亮者远非三五人,所以他不肯投奔曹操;至于刘表、刘璋、张鲁、马超等军阀,诸葛亮则是看不到眼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