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为什么不得不替父从征?花木兰其实不姓花( 二 )


从府兵制到募兵制
北魏这一极富中世纪色彩的府兵制 , 一直延续到隋唐 。中晚唐之后才瓦解消亡 , 随后募兵制兴起 , 宋代实行的就是募兵制 , 当兵成为了一种基于自愿选择的职业 , 入伍不再是臣民必须履行的义务--换言之 , 宋朝人已经不用服兵役了 。
既然是募兵制 , 国家当然需要给入伍的士兵支付薪水 。宋代将士的薪水是多少呢?大致而言 , 一名普通士兵 , 每月可领钱三百文至一千文不等 , 大米二石左右(相当于一个成年人半年的口粮) , 以及若干春冬衣物 。俸钱、粮食与衣物都是定期发放的 。
此外又有各种名目的补助 , 如“招刺利物” , 即新兵入伍刺字之后领到的第一笔“衣屦缗钱”;郊祀赏赐;特支钱 , 类似节日补贴;银鞋钱 , 这是戍边士卒获得特别补助;口券 , 出戌时计口发放的钱粮补助;柴炭钱 , 冬季发放的薪炭补贴 , 等等 。
毫无疑问 , 这样的募兵制只能建立在庞大的军费开销之上 , 也惟有宋朝发达的商品经济与扩张型的财税制度 , 才能支撑得起 。但军费开销还是给宋政府带来沉重的负担 , 宋人说:“天下六分之物 , 五分养兵 , 一分给郊庙之奉、国家之费 , 国何得不究?民何得不困?”此说虽然有些夸大 , 不过养兵的成本确实给宋朝财政制造了巨大的财政压力 。
尽管如此 , 我觉得还是要承认 , 募兵制更具现代性--以致放在一千年前的宋代 , 可能显得有些超前了--它使平民摆脱了服兵役之苦 。
宋朝大臣曾有过“议养兵之弊”的辩论 , 大臣韩琦坚决不同意废除募兵制 , 他说:“养兵虽非古 , 然积习已久 , 势不可废 。非但不可废 , 然自有利民处不少 。古者(强行征兵制)发百姓戍边无虚岁 , 父子、兄弟、夫妇常有生死离别之忧 。论者但云(募兵制)不如汉、唐调兵于民 , 独不见杜甫诗中《石壕吏》一首 , 读之殆可悲泣 , 调兵之害乃至此 。”
在府兵制下 , 服兵役为强制之义务 , 这才会发生《石壕吏》那样的荒唐剧 , 也才会出现花木兰这样的代父从军之人 。募兵制则可以避免这些不正常状况的发生 。
元明清府兵制复辟
不过宋朝之后 , 元、明、清都未能推动募兵制的发展 , 反而退回到北魏-隋唐的府兵制 。以明代为例 , 朱元璋继承元绪 , 延用军户制度 , 一批平民被划入军籍 , 世代承担起服兵役的义务 , 子子孙孙都必须入伍当兵 , 不可以经商 , 不可以做工 , 不可以参加科举 。
每一家军户的男丁 , 都要分好正丁、次丁、余丁、继丁等名次 , 正丁必须到政府指定的卫所(通常很遥远)服兵役 , 如果死亡 , 则由次丁、余丁、继丁依次递补 。军饷则由军户屯种自给 , 不取于赋税 。
朱元璋曾因此而自夸:“吾养兵百万 , 不费民间一粒 。”其实 ,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 朱元璋养兵的经济成本只是被嫁接到军户身上去了 。
况且 , 军户制的社会成本更加巨大--它只能依靠落后的中世纪制度来维持:身份社会、人身与户籍控制、强制服役、实物征调与自给自足的供给系统 。它不需要市场 , 不需要货币化 , 更不允许有人身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