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二 )


一堂课下来,教学目标已完成,但心里也有不少遗憾: 1、对于学生的.评价还不够准确丰富,评价应该有层次性,这样才能激励学生在思考上逐层深入 。2、对学生的能力缺乏自信,总怕孩子答得不够精彩,有时想帮助他说完整,就有些抢学生的话 。4、走下来和孩子们互动的机会比较少 。
篇二: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阅读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孩子阅读文章的兴趣,引导孩子品味语言,积累语言,从而发展他们的语言,达到自能读书的目的 。因此,在教学中教者应始终把语言的学习、体会、感悟作为重点,注重学生的个人感受,且能结合各自生活的实际赋予其不同的内涵 。而对语言感受的最重要手段就是“读”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可见“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多读可以训练学生的语感,多读可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多读可以丰富孩子的表象 。可谓是一举多得,事半而功倍,何乐而不为呢?但这所谓的“读”必须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匠心设计下,有针对性去阅读 。是为着更深层次的理解课文,更深层次的感受语言而选择的最佳途径 。
在《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中,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选择读、引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 。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最终达到“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境界 。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中,让孩子们养成结合语境理解字词以及主动阅读的习惯,从而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
篇三: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我要的是葫芦》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篇讲读课文,属寓言性质 。文章短小精悍,语言活泼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是深爱孩子们喜爱的一篇课文 。结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一至三年级“要培养学生通过上下文理解课文中重要词语的意思,并能在阅读中不断积累词语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上作了如下的几点思考:
一、找准一个切入点——以题导文
每篇课文的教学都有一个切入点 。找准了切入点,将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很大的方便 。这切入点犹如是照相摄影时寻求的最佳角度,又如高明的服装设计师在衣料上最关键的一剪 。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我从课题入手:“我要的是葫芦,言外之意是我不要叶子” 。(www.fwsir.com)顺机启发学生用“我要的是,而不是”句式说话 。因为切入点选得准,孩子们的思维很活跃,纷纷提出:那个人结果得到了葫芦吗?那个人为什么得不到葫芦?甚至有的学生还提出了颇有深度的问题——“蚜虫吃的是叶子,可落下的为什么是葫芦?”
二、明确一条思路——以“变”理文
文学作品都有一条线索,或为情感线,或为叙事线 。教师要善于把握这条线,并且力求使自己的教学贴近这条线 。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在教学中抓了芝麻而丢了西瓜,《我要的葫芦》一文,篇幅虽短,但要落实的知识点却不少 。在教学设计上,我始终抓住一条线:“变” 。刚开始时叶子长得怎样?葫芦长得怎样?过了几天,叶子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变化告诉我们叶子葫芦之间究竟有什么密切的关系?明确了这么一条线,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我采取了分散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当学生学完第一自然段时,通过看图——学文——品文,引导得出:因为叶子长得好,所以葫芦才长得可爱 。从而为后文的学习打下铺垫 。当学生学完3、4自然段时,我又引导学生小结:因为叶子长了蚜虫,所以葫芦才一个一个都落了 。最后通过这种变化对比,学生明白了叶子与葫芦之间的密切联系,重难点的突破也就势如破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