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顺宗死因之谜:短命皇帝唐顺宗是被人杀死的吗( 二 )


这个新颖的观点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 。章士钊在《柳文指要》中大为赞赏,说:“顺宗绝对出于幽崩 。宪宗当时受制于群奄,己欲不为商臣,亦不可得 。此事公文书内,绝无遗迹可查 。李复言之《续幽怪录》成为绝可信赖之孤证 。”他认为不管杀顺宗的是谁,其主谋其实就是宪宗,因此他认为顺宗被杀是“永贞逆案” 。
【唐顺宗死因之谜:短命皇帝唐顺宗是被人杀死的吗】吴汝煜不但赞同上述观点,而且认为宪宗和顺宗早就不和,宫廷斗争的残酷性及李氏父子之间本来就不融洽的关系,决定了宪宗杀顺宗是有可能的 。此外,刘禹锡的《武陵书怀五十韵》的小序中,引用了《义陵记》的“项籍杀义帝于郴”和“今吾王何罪乃见杀”等 。不过是借端托寓,影射顺宗被杀 。刘禹锡抑制不住悲痛的感情,在诗的结尾透露了消息:“南合无灞岸,旦夕上高原 。”上句从王粲的《七哀诗》“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化出,暗示“望长安”之意,下句用《汉书·苏武传》的一个典故:“苏武听说汉武帝死了,南向号哭,呕血,一连数月都是如此 。”这里暗指刘禹锡自己悲悼顺宗的心情与苏武哭临汉武帝相同 。可以这样说,《武陵书怀》是一篇比《续幽怪录》中《辛公平上仙》更为直接地反映了顺宗被杀事件的重要史料 。刘禹锡是这一宫廷内幕的最早揭露者 。
上述观点受到了一些人的质疑 。张铁夫认为《辛公平上仙》不是王叔文集团的李谅(复言)所撰 。他认为《续幽怪录》一书中,编者一会儿自称李生,一会儿又自称是复言 。按照古人名卑字尊的传统,称人用字,以示尊崇;称己用名,以示谦卑 。自称李生、复言,都是表示谦卑的意思 。可见复言是李生的名,而不是他的字 。《续幽怪录》的编者李复言,与王叔文集团的李谅,是名、字不同的两个人 。从编者的本意来看,《辛公平上仙》不是影射顺宗被杀 。在《续幽怪录》中,记述的都是一些关于神仙道术、因果报应、宿命前定的奇事异闻,其来源都是道听途说、捕风捉影的,根本不值一谈,编者主要用来宣传善恶报应、安分知命的思想,从而又具有一种惩恶劝善、警戒世人、辅佐教化的思想倾向和社会作用 。《辛公平上仙》的本意,也是用来箴劝、警戒的,而非比喻和影射 。
《武陵书怀》的结尾二韵是:“就日秦京远,临风楚奏烦 。南登无灞岸,旦夕上高原 。”意为:心向君王却离京师遥远,对风兴感逐臣的奏书言烦 。欲望长安却无灞陵岸可登,早晚只好踏上这平原的高处了 。这二韵是一个整体,结合起来看,它表达的是元和大赦之后,刘禹锡对宪宗皇帝的殷切期望,能移京郊为官的迫切心情 。根据这首诗得出顺宗被杀的结论,一个明显和重要的失误是忽略了该诗以二韵为一个小节,表达一个完整意思这个基本事实,而将二韵割裂开来,遂望文生义,别出心裁 。诗的小序中提到“项籍杀义帝于郴”,义帝影射的不是顺宗而是王叔文 。因为义帝之出身、立用、被逐乃至被杀害,与王叔文事类同 。更重要的一点是义帝属无罪被杀,王叔文也是无罪被杀 。王叔文于刘禹锡有知遇提拔之恩,对他的无罪被杀,刘禹锡自然是极其沉痛和悲愤的 。这种心情,表现在诗篇中,便是为王叔文和自己鸣冤叫屈 。从“继明悬日月”等来看,顺宗当时还活着,由于刘禹锡在武陵,听到顺宗死的消息应该更晚 。既然顺宗当时还活着,将《书怀》作为顺宗被杀的证据,是讲不通的 。
持这种观点者认为,当时宫廷斗争的结局,不是宪宗杀害了顺宗,而是宪宗和顺宗联合驱逐和杀害了王叔文 。改革中,由于王叔文集团竭力阻挠宦官俱文珍立太子的做法,让原本站在王叔文背后的顺宗站到了皇太子这一边 。这时的顺宗与皇太子的关系是志同道合、融洽无间的 。而二王由于反对立太子,顺宗开始对他们不信任和疏远,改革的败端也就出现了 。改革的过程中,王叔文张扬威福,独断专行,树植党羽,排斥异己,引起了朝廷内外的强烈反对,也导致了顺宗的厌恶和不满,终于命令宪宗“伸远不仁之害”,将其逐出朝廷,置于死地 。顺宗是坚定、明确地站在皇太子一边的,宪宗对顺宗也是爱敬双奉、忠孝两全的 。说顺宗被宪宗逼宫,最后被害死,既无客观上的可能,更无主观上的必要,是没有事实根据的 。顺宗被杀说者将王叔文集团和皇太子集团的斗争误认为是顺宗与宪宗的斗争,是混淆了两件不同甚至相反的历史事实 。柳宗元和刘禹锡都有诗文批评顺宗和宪宗,这也从反面说明宪宗和顺宗是志同道合、关系融洽、没有隔阂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