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女色励精图治却被政治正确逼入绝境的亡国之君( 二 )


崇祯对魏忠贤的态度很快被嗅觉灵敏的大臣嗅出,于是弹劾的奏折如雪片一般飞到了崇祯御前 。崇祯趁机斩除魏忠贤的臂膀,后又拔其羽翼,识趣的魏忠贤交出一切权力,在告老还乡的路上自缢身亡 。
年轻的崇祯干脆利落地解决了前朝遗留权力集团,如此杀伐果断,一班言官自然是称圣道明,大呼天降英主 。此时,崇祯或许当真以中兴大明的圣君自许 。正是这份期许,让崇祯面对后来越来越糟糕的局势时失去了耐心,尤其是在自信心受挫后变得更是敏感和多疑 。
网络配图
先后击溃张献忠、高迎祥的卢象升,原本是支撑明帝国最重要的长城,守卫京师,连战皆捷,却因谗言被降职分权,后因兵寡矢绝战死疆场 。俘虏高迎祥、全歼李自成全的孙传庭,仅仅因为一封辞职信而被革职下狱达三年之久,正是在这三年的时间里,原本全军覆没的李自成才有了卷土重来的机会 。
此后,在崇祯的不断催促下,孙传庭不得不一再出战,最后阵亡殉国,《明史》称“传庭死,而明亡矣” 。袁崇焕的故事更是妇孺皆知,因为“五年复辽”的计划没能实现且清军兵临城下,崇祯猜忌袁崇焕勾结满清,于是被凌迟处死 。
崇祯难道不知道此三人是帝国的三根擎天柱吗?不可能不知道!如果不知道此三人的军事才能,就不会对其授予那么高的职位,如此大的兵权 。卢象升,右副都御史,总理河北、河南、山东、湖广、四川军务,兼湖广巡抚,后有升任兵部侍郎,再迁兵部左侍郎,总督宣府、大同、山西军务 。孙传庭,兵部尚书,总督陕西、甘肃、延绥的三边总督 。蓟辽督师袁崇焕,不但拥有先斩后奏的尚方宝剑,崇祯还特令户部、工部、吏部、兵部四部全力配合袁崇焕的辽东战场 。
可是,短短几年之后,崇祯怎么就翻脸不认人了呢?降职的降职,下狱的下狱,掉脑袋的掉脑袋 。长年深居紫禁城的崇祯并非迫害狂,对国难思良将的道理更是感触颇深,可是为什么还有一而再再而三地自毁长城呢?
以中兴之君自许的他,认为自己绝对的政治正确,无法忍受下属跟自己不一致的观点 。襄城战役后,汪乔年战死,杨文岳逃到汝宁,左良玉逃到襄阳,孙传庭困守陕西 。明军无力再组织救援开封,户部尚书侯恂因建议崇祯放弃中原而被投进监狱,同情侯恂的吏部尚书郑三俊也被一起下狱 。
自此,满朝文武噤若寒蝉,在重大战略决策之时,只要崇祯的态度不明朗,没有一个人敢表态 。
李自成大军逼近北京城前夕,大明朝危如累卵的紧急关头,满朝文武没有一个人敢于在南迁问题上表态,逼得崇祯不得不在私底下做李明睿的思想工作,让他在上朝的时候主动提议南迁一事,但政治高调唱贯了的其他朝臣却不买账 。最后逼得崇祯没有办法,只能困守孤城 。
其实,就当是具体情况而言,南迁是非常不错的一个选择 。相比于灾害连连的北方,南方富庶,财政问题大大缓解;南方还有为数不少的正规军队以及相对完整的行政系统;更重要的是,将北京让给李自成,使其与满清对抗,大大缓解明朝的内乱与外患 。
可惜,这样相当不错的一个选择却不够政治正确 。放弃北京意味着逃跑,这是一个谁也担不起的天大责任 。一旦谁提出或者赞同了南迁的建议,若日后有人翻旧账唱高调,绝对正确的崇祯肯定不会背这个锅,人头落地的只能是提出或赞同南迁的大臣 。
网络配图
当初松山、锦州失守,崇祯授意兵部尚书陈新甲与满清秘密议和,结果被言官逮到了一通乱喷,崇祯下不来台,大怒之下杀了陈新甲 。既然做得越多错得越多,那么就什么也不做,就静静地看着崇祯出牌 。谁都不愿意再当第二个陈新甲,孤身一人的崇祯只好上了煤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