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怪探》张鷟:巧用心理战让文字指证罪犯( 二 )


谁知,第二天县令把大瓮打开一看,惊呆了,哪里还有什么金块,瓮里全是土块 。无奈,只好把情况向上级汇报,府里派遣属吏前来追查,县令怎么也说不清道不明,只得含冤承认是自己用土块换了马蹄金 。问他金子哪里去了?县令开始说是把马蹄金埋藏到粪土里,被人偷走了;后来又说丢到了水里,找不到确凿的地方了 。难以自圆其说 。虽然没有追出最后藏金的地方,可是大家都认为县令用土块把马蹄金换走了,是毫无疑问的 。
有一天,府里官吏集体就餐,谈及此事,都唉声叹气,为县令惋惜 。后来官至湖南观察使的书法家袁滋,当时正在此幕府,唯独他对这个案子提出质疑 。李勉就命令他把案件从县里调到府里来审理,一定要查个水落石出 。
袁滋知道这是一个棘手的案子,可是不弄清楚,县令就可能终生被冤枉 。他先仔细把大瓮查看一番,并把250块土块从里面取出来 。又查问了最先挖出这个大瓮的人,那人说是两个人用一个大竹竿抬到县里来的 。袁滋听后,若有所思,立即叫人到街上商铺取来一些银子,依照土块形状熔铸成一样大小的银块,然后去称 。还只称到一半,就有300斤了 。银子尚且如此,金子岂不更重?计算它的总重量,绝不是两个人能够用一根竹竿抬得动的 。因此,袁滋断定金块在运送到县里来的路上,就已经被人换成土块了 。显然,县令是被冤枉的 。袁滋的认真负责和巧妙手段,终使一起冤案得以昭雪 。
这正是:“做官当负官位责,不让天下有冤雪;机巧看似平常事,得来还靠费心血 。”
让无赖自己入瓮
据《唐阙史》载:唐朝懿宗咸通年间,楚州淮阴县有两个农民,一个住在村东,一个住在村西,他们两家世代交好 。村东那位以自己的地契作为抵押,向村西那位借款一千缗,双方约定第二年还本付息,赎回地契 。借款到期后,欠钱的因为手头不便,只有八百缗钱,便先拿去交给出借方,并约定第二日付清下欠的二百缗钱及其利息,赎回地契 。因为两家是世交,又只隔短短一夜,欠钱的也没有让出借方写收款收据 。
哪料,人心难测 。第二日,当欠钱的按约定带余款找借出方赎回地契时,他却翻脸不认人,拒不承认昨天收过他的八百缗钱 。无奈,欠钱的告到县衙,但因为口说无凭,无据为证,输了官司 。他又到州府告状,仍然无果 。
欠钱的农民走投无路时,听说天水人赵和在江阴县当县令,善于断案,而且能从只言片语、蛛丝马迹中侦破疑难案件,便跨越长江,到江阴县找赵和告状申冤 。赵和因为自己官职卑微,而且该案又不在自己辖区内,颇为难 。可是看着这位欠钱者可怜兮兮、要死要活,善良的赵和破例接下此案 。
但打官司打的就是证据,怎么办呢?赵和一夜未睡,终于想出了一条妙计 。第二天,赵和派出手下衙役到淮阴县投递公文,说江阴县捕获江洋大盗,在审理中供出借出方那位无赖是同案犯,请求该县予以逮捕送来 。按唐律,持刀在江湖上打劫的强盗,相邻县份不得庇护,这位无赖被押送到了江阴县 。
那位无赖一副没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的架势 。赵和说,强盗们打劫的并非农家物品,而是金银财宝,要到那无赖家中清点辨认 。为了洗刷冤情,开脱罪责,这无赖绞尽脑汁,将其家中的金银财宝如数写上清单,其中欠钱者还给他的八百缗钱也赫然在列 。这无赖一门心思,想着要在江洋大盗案中洗脱干系,万万没有想到欠钱者会越境告状 。而这正是赵和最想要的 。
赵和将这无赖所写清单拿在手中,笑着对他说:“看来,你的确没有参与江洋大盗打劫,但是你为什么不承认收过欠钱者的八百缗钱呢?”并当即传来欠钱者,让其与那无赖当堂对质 。人证俱在,那无赖再也无法抵赖,只得低头认罪,如实供述,承认自己收过欠钱者的八百缗钱 。这无赖被押回原籍,不但返还了欠钱者的地契,还受到官府的处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