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人格理论本我自我超我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 三 )


3.超我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最高部分 , 是由于个体在生活中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教养而逐渐形成的 。超我有两个重要部分:一是自我理想 , 即要求自己行为符合自己理想的标准;二是良心 , 是规定自己行为免于犯错的限制 。因此 ,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 , 支配超我的是道德原则 。
在生活中,可以满足本我需要的解决办法并不是都能够被社会所接受的 。当一个饥饿的孩子偷吃了一块烧饼后 , 他会受到道德的谴责 。而道德就是超我的成分 , 它告诉孩子该怎样去做 。在道德心的帮助下 , 孩子们知道了什么是好、什么是坏 , 在做了违背道德的事情后 , 他们会产生羞愧和负罪感 。超我的另一个成分是自我理想 , 它由积极的雄心、理想所构成 , 希望个体为之奋斗 。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强调生物本能即性本能在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强调婴幼儿时期的经历和经验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
他把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 。
每一阶段都有其特点和特殊问题 , 阶段之间的先后顺序是固定的 , 这种固定的发展顺序的是由成熟过程决定的 。
在这些阶段中 , 如果满足过多或过少 , 都可能产生固着现象 , 发育停滞在某个阶段 , 延迟甚至倒退 , 也可能产生病理现象 。
扩展资料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主要包括潜意识与人格理论、本能论、人格发展理论、梦论、焦虑与心理防御机制和社会文化理论 。
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 。
(1)本我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本我自我超我弗洛伊德人格理论】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部分 , 从出生日起算即已存在 。构成本我的的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 , 如饥、渴、性三者均属之 。
(2)自我
是个体出生后 , 在现实环境中由本我中分化发展而产生 , 由本我而来的各种需求 , 如不能在现实中立即获得满足 , 他就必须迁就现实的限制 , 并学习到如何在现实中获得需求的满足 。
(3)超我
是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 , 是由于个体在生活中 , 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教养而逐渐形成的 。超我有两个重要部分:一为自我理想 , 是要求自己行为符合自己理想的标准;二为良心 , 是规定自己行为免于犯错的限制 。
在通常情况下 , 本我、自我和超我是处于协调和平衡状态的 , 从而保证了人格的正常发展 。如果三者失调乃至破坏 , 就会产生心理障碍 , 危及人格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