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楼建筑的作用是什么 骑楼建筑( 三 )


广州骑楼介绍
广州骑楼作为一种典型的外廊式建筑物,骑楼的渊源最早可上溯到约2500年前的希腊“帕特农神庙”,那是雅典卫城的主体建筑 。现代意义上的骑楼最早起源于印度的贝尼亚普库尔(),是十八世纪后半期英国殖民者首先建造的,称之为“廊房” 。骑楼成为印度等南亚、东南亚国家建筑中普遍采用的形式 。
十九世纪初,新加坡总督莱佛士在新加坡城的设计中,规定临街的店屋在临街面要留出五英尺的公共空间,从此,新加坡出现了连接的外廊式建筑,称之为“店屋”或“五脚基” 。这种欧陆建筑与东南亚地域特点相结合的建筑形式可以挡避风雨侵袭,挡避炎阳照射,造成凉爽环境,因此在东南亚十分风靡 。而从南洋返乡的华人,也在华南地区建起类似的骑楼 。骑楼也逐渐流行于我国的海南、福建、广东、广西等沿海侨乡地区 。
1878年,香港殖民地政府颁布了《骑楼规则》,并开始建造骑楼 。10年之后,两广总督张之洞从香港得知骑楼的功用,便参考香港的经验,建议在广州兴建类似骑楼的“铺廊” 。1912年,广东都督陈炯明将广州城的骑楼正式列为城市管理条例之中 。1918年,广州开始拆除城墙和大量西关房子,同时鼓励兴建骑楼,取而代之 。短短10年间,建成了近40公里长的骑楼街 。而骑楼商业街过于密集的做法引起了一些人士的批评,程天固在《广州市工务之实施计划》中说早期广州城市建设是“畸形的设计”,“无一不以资产阶级之利益为前提,而以平民生活之恶化供牺牲” 。1932年,广州公布了不准建骑楼之马路名单 。
广州骑楼文化

骑楼建筑的作用是什么  骑楼建筑

文章插图
百年骑楼所遗留下来的不单单只是这些形形色色的建筑,更是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文化变迁,曾经繁花似锦的骑楼街道如今多少成为了古老的街道,虽然时代变迁,但骑楼所留下的文化内涵却是被人民传承下来了 。
骑楼
1、古老骑楼成迷人街景
据考证,20世纪初,形式多样的骑楼开始在广州出现 。广州骑楼的发展在于,它从一个外国房屋桥廊,变成一个公共设计:桥廊打通连成一条长廊,变成商业街——行人可以在走廊行走、遮阳避雨以及购物 。
广州骑楼受舶来品影响,但归根结底是结合了本地情况去做的,而且,不留痕迹地把西方的东西与传统结合起来,最后自成一体 。它适应当地冬短夏长、夏季太阳超辐射力且多雨的气候——岭南亚热带气候 。
风行一时的骑楼建筑,成了广州城市街景的显着特色 。
翻开一张老广州地图,或许你难以想象,历史上,在广州老城区约15平方公里的范围里,密密麻麻分布着59条骑楼街路段,总长达40多公里 。它们大部分是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兴建,以人民路和中山路为坐标轴,北至东风路,西至龙津路,南至同福路,东至东华路 。
最密集的骑楼建在今天中山路以南、越秀路以西,以前被称之为“老城”的地方 。当时羊城街道两旁,一幢幢“长了脚”的房子架在半空,这些两三层的砖木混合结构的骑楼式房子足以成为广州建筑的一大特色 。
骑楼一般分楼顶、楼身和楼底三部分,楼顶有的是尖顶塔形,有的在正面墙挑出拱形雨篷,造型丰富 。墙面装饰亦丰富多彩,有浮雕图案、窗洞形式、线脚、阳台铸铁栏杆等,融合了西方巴洛克或罗可可建筑装饰风格,
也有岭南特色的佳果与吉祥纹饰以及具有中国古典卷草图案 。还有的把满洲窗运用在骑楼的装饰上 。
2、骑楼文化驱动羊城经济发展
骑楼,广州人对它再熟悉不过了 。旧时在骑楼底,孩子们弹棋、拍公仔纸、跳橡筋,成人叹茶乘凉、开铺做生意,过去翻风落雨,人们都站在骑楼下避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