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砍柴:中国古代如何防止高考移民( 二 )


乡试以省为单位,而且考取举人的利益更大,那么防范“冒籍”则难度更大,只能用严刑峻法待之 。据明末的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记载,明朝对冒籍处罚非常严厉 。万历十三年乙酉科顺天乡试后,冒籍之说纷起,给事中查明冯诗等八名浙江士子冒籍在顺天考试,奉旨查办,将冯诗等二人枷示于顺天府前,和其他六人都发配为民,禁锢终身,即终身剥夺考试资格 。八人中有名史纪纯者,他父亲是翰林编修,也被革职 。一干官员受到不同程度的处罚 。
网络配图
不过王朝处罚冒籍有如松紧带,不同皇帝在位,其严厉程度不一样 。嘉靖年间有个超级考试牛人、浙江绍兴籍的陶大顺,冒籍顺天考了个经魁(前五名),这也发挥太好了,太扎眼了,被人告发,剥夺举人资格 。不过这次朝廷很仁慈,没取消他日后的考试资格,过了几年他在浙江乡试中考了第四名,紧接着登乙丑科进士,官至左副都御史——— 专司纪检监察的二把手 。
明亡清兴后,冒籍的这种把戏仍然时有发生,清朝打击“冒籍”一如明代那样严厉 。到了康熙年间,开始对考生“审音”,凭其口音确定是否冒籍 。到了乾隆十年,在顺天乡试时,朝廷特派满、汉御史各一人参与“审音”,被称为“审音御史” 。但中国是个人情社会,那些冒籍者的父、祖,多半是有能量的官员,“审音御史”往往睁只眼闭只眼,送顺水人情 。于是就出现了乾隆爷痛斥审音御史“殊失敬事之义”一幕 。
【十年砍柴:中国古代如何防止高考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