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问吧精选︱王吉辰:四季如歌说“节气”( 三 )


至于八卦中是否也有天文学知识 , 是个挺复杂的问题 。 因为“八卦”只是《易经》理论中的一个要素 , 所以这里请允许我换为《易经》这个更大的范畴来讨论您的问题 。
如果从古人角度来看 , 很多饱学鸿儒曾经致力于将《易经》之“道”来阐释天“道” 。 所以出现了我前面提到的卦气说(六十四卦)来阐释节气变化的道理 。 汉代扬雄《太玄经》、宋儒邵雍的先天八卦等等 , 可以说都来源于对宇宙天地演化的思考;刘歆的《三统历》、一行的《大衍历》等等 , 则显示出《易》学也一直有阐明天道 , 指导历法的野心 。 所以 , 作为一部分古人的世界观 , 它有当然蕴含天文学的道理 。
如果把《易经》视为是占卜之术 , 将卦象和卦辞视为是任由算命先生解释的模棱两可的“神谕” , 那么即使是韦编三绝的孔子 , 也不信怪力乱神那一套 。 春秋时期的古人早已不迷信那套学说 , 今人又何必将其神话呢?
如果将《易经》看做是传统自然哲学的凝练 , 那么书中揭示出的生、长、衰、亡的变化规律 , 阐明的“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思维 。 时至今日 , 都让人觉得受用无穷 。 也难说天地人三才 , 哪个能逃出此间轮回?
代码再敲也看不懂:请问您 , 古代天文达到了什么高度?一般研究天文的机构都在分析点啥?
王吉辰:您好 。 这个问题有趣 , 但是真的好难回答 。
古代天文学达到了什么高度?这么说吧 , 著名的科技史家李约瑟用了312页(16开本 , 英文)的篇幅讨论这个问题;陈美东先生用了770页(16开本 , 中文)研究这个问题;薄树人先生领衔 , 用5152页(16开本 , 10册 , 中文)详细论述了这个问题 。 席泽宗院士用了两年的时间向国际天文学界回答了这个问题 , 还有更多的天文史家 , 他们用一生的时光和精力来完善这个问题 。
说点具体的吧 , 不吹不黑 , 我们有最丰富、持续时间最久的天象观测记录 , 有世界上最早的星图 , 有最早的超新星记录 , 有当时最精确的误差23秒的回归年长度 , 有最古老的保存完好的观象台 , 有最早的天文钟等等 。 但我们没有折射式天文望远镜 , 没有完善的日心说体系 , 没有开普勒三大定律和椭圆轨道方程 , 没有万有引力定律 。 论智慧各有千秋 , 谈科学稍逊一筹 。
古代的天文机构都有什么工作任务呢?当然 , 历代天文机构的规模、建制并不相同 , 职能也有差别 。 拿宋代司天监来说吧 , 机构里半数的人是各个导师带的研究生(有工资的哦) 。 另外一半则隶属于不同的研究部门:有部门负责修订历法 , 有部门负责观测天象 , 也有部门负责设计、制作天文仪器 , 有的部门专门负责宫廷内的打更报时 , 还有负责各类祭祀礼仪 。 个人感觉最危险的是那些从事星占预测的 , 一言不合就要挨揍、撤职 。 最累的要算负责观测的 , 整宿整宿熬夜看星星 , 有时候真想偷懒 , 在纸上写个狂风骤雨云遮月吧 。 可是 , 为了防止司天监人员谎报天象 , 皇帝还要在内廷再设立一个天文院同时观测 , 互相查验 。 这也难不倒司天监里的干饭人 , 大家与翰林天文院的同事搞好关系 , 提前沟通好当晚会发生的天象 , 一觉天明 , 各生欢喜 。 毕竟同是天涯干饭人 , 都不容易……
节气|问吧精选︱王吉辰:四季如歌说“节气”
文章图片

神的鱼儿:请问王老师 , 二十四节气为何从立春开始?古代的节气对于现在会有偏差吗?怎么判断是否还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