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史人物:大将魏延真的叛蜀了吗?( 二 )


为什么杨仪会对魏延如此痛恨呢?魏延生前和杨仪的关系简直糟透了,他们两个人真的可以讲水火不能相容,经常为了一点小事吵闹不休 。魏延是个武将,也比较骄横跋扈,有的时候居然拿着一把小刀,在杨仪的面前晃来晃去 。杨仪吓得涕泪交加,每天在提心吊胆、屈辱当中过日子 。所以这样看来,所谓“魏延谋反事件”,实际上是一场内讧,窝里斗 。但最终导致魏延的悲惨结局 。魏延固然是背上了“反贼”的骂名,但杨仪的下场又如何呢?说来好笑,说魏延是“反贼”,其实,杨仪倒是一个反贼 。当杨仪率领全军返回成都的时候,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杀了魏延,把军队带回来了,自以为应该替代诸葛亮,由他来做丞相 。想不到,诸葛亮生前认为杨仪这个人气量太小,因此,出乎意料的,刘禅任命蒋琬为大将军,费做尚书令,他们两个人是一把手,二把手,而杨仪封了一个什么官?中军师,中军师是一个虚衔,没有任何实职的 。杨仪大为恼怒,居然讲出这么一句话:“早知道如此,我不如当时率领全军投降司马懿 。”完全是大逆不道之言 。刘禅也不是吃素的,杨仪讲出这么大逆不道的话,于是马上下令准备处死杨仪,幸亏大臣求情,才放杨仪一马,削职为民,流放、充军 。
可是杨仪还不识相,上书诽谤朝廷 。这一下后主忍无可忍,将他打入天牢 。这时,杨仪的精神也崩溃了,他也是一条血性的汉子,最后拔剑自杀 。所以杨仪最后的下场也是很可悲的 。杨仪的死,虽然是他咎由自取,但也挺可惜的,等于又损失了一个人才 。蜀汉国家比较小,人才资源又匮乏,诸葛亮没有协调好部下的关系,是造成这次事件的很大原因 。史书上说,诸葛亮对两人的态度是“不忍有所偏废” 。就是不偏不倚,各打五十大板,处于中立的态度,所谓和稀泥 。但归根到底诸葛亮还是倾向于杨仪的,最好的证明就是诸葛亮死的时候,把全军的统帅大权不是交给魏延,而是交给杨仪 。当然,三国时期,包括曹操、孙权、刘备,也有很多用人不当的事情,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们也不要过于地去谴责诸葛亮,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诸葛亮也是人,圣人也会犯错误 。
魏延的军事才能
前面说过,魏延和诸葛亮的军事思想有着严重的分歧,他们分歧的具体体现,莫过于“子午谷奇谋”了 。北伐之前,诸葛亮在汉中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讨论进兵的方向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诸葛亮的北伐大军大致可以从两个方向进兵,一个方向是从汉中出发,直接攻打关中的长安 。汉中和长安当中隔着一座山,就是秦岭 。从汉中翻越秦岭,可以夺取长安 。从汉中跨越秦岭,有三条山谷,东边一条是子午谷,子午谷最险,道路有660里,子午谷的谷口在长安城之南,虽然子午谷山路崎岖,形势最险,但可以出其不意,一旦走出谷口,军队就可以突然出现在长安城的南门 。中间一条山谷叫傥骆谷,谷长420里,直接通往关中的武功,对长安的威胁也很大 。西边的一条山谷叫褒斜谷,有470里山谷,如果蜀汉的军队攻出褒斜谷,就可以切断曹魏从关中通往凉州的道路 。这三条山谷都是从汉中出发攻打长安的方向 。另外一个方向,就是从汉中出发,往西打,攻打祁山,甘肃的陇右地区,这条路地势比较宽敞平坦,安全系数比较高 。
在这一次军事会议上面,魏延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远见的战略规划,带领一万军队,从子午谷进兵,就可以直接抵达曹魏的首都长安,打它一个措手不及 。当然曹魏马上就会做出反扑,把东方的军队调过来,而魏延的设想是由诸葛亮率领十万大军从褒斜谷进兵,两路大军同时把长安以西全部占领 。即使曹魏的军队反扑过来,诸葛亮和魏延也可以同曹魏决战 。因为两支军队一会合,主力全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