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董卓朱温:反向迁都洛阳力求控制朝政( 三 )


这是中国历史上两次因野心家肆虐而造成的浩劫 。是野蛮、暴力对文明的摧残,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给中华民族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和极为深重的灾难,这种灾难在中国历史上形成的恶劣影响在长时期内都无法消散 。
李国文先生认为,东汉末年董卓的这一把火,使“蔚然王气的洛阳,一国之首善之区,曾经有过数十万人口的大都市,只残留数百户人家”,这是因为“所有来自文明程度较低,物质状况较差的草根阶层,一旦牧民手里赶羊的皮鞭子,换成枪杆子,一旦农民手里耕种的锄把子,换成印把子,对于被他们踩在脚下的城市,是绝不留情的 。践踏,破坏,毁灭,焚烧,便是他们发泄仇恨的唯一方式 。尤其当他们拥有生杀予夺之权力,作威作福之能量,宣泄性欲之随便,聚敛金银之轻易,那是绝对不会客气,不会谦让的 。” (李国文著《薤露》,以下李国文先生的引文相同)
这话有些道理,但未免有些绝对,其实中国历史上,一些原先拿着皮鞭子赶羊的少数民族仰慕中原文化和封建文明,赞叹城市华丽的大有人在 。
鲜卑族出身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崇尚汉文化,他深知洛阳是历代帝王理想的建都立业之所,也是汉文化积淀深厚之地,在入主中原后,不仅对洛阳原有的城市设施加以保护,而且毅然决定将首都从偏僻的平城迁往洛阳,洛阳为此整修、扩建了许多宫宇建筑,使洛阳这座古都在曹魏、西晋之后再度繁华、辉煌 。
拓跋魏文化由最初的胡汉杂糅的文化形态转变开始,最后完全放弃自己的文化传统,融入汉文化之中 。关于这个转变的全过程,逯耀东先生所著《从平城到洛阳》有详细描写,我这里不再赘述 。
在辽、金、元、清这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朝代中,从贵族到平民,对汉文化、中土城市的倾慕和喜爱也并不鲜见 。
金主完颜亮虽然是个暴君,史书上仍然称他“嗜习经史,一阅终身不复忘,见江南衣冠文物朝仪位著而慕之”,他见了柳永对江南都会城市杭州的吟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下江南之心 。
对汉文化的倾慕和喜爱,极大地提高了这些入主中原后的少数民族的文化素养,甚至出现了全盘汉化的倾向 。
而由“锄把子,换成印把子”的农民,一旦进入城市,也并非全然践踏,毁灭,毁灭,焚烧.
由农民而成为统治者的刘邦进入当时的首都咸阳后,听从张良等人的建议,向关中父老“约法三章”,对咸阳秋毫无犯,赢取了民心 。
相反贵族出身的项羽进驻咸阳后,却是大肆破坏,毁灭,焚烧,以发泄对秦人的仇恨 “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是后人对项羽残暴行为的憎恨和对被毁坏场面的深长痛惜 。
所以,搞“践踏,破坏,毁灭,焚烧”城市活动的,还是是什么人就说什么人为好,这些人可能与其原先的出身有一定的关系,但并不是绝对的 。
李国文先生还有一段话说得很准确,“中国文明史的每一次倒退,都是这些破坏力大,报复心强,作恶绝不手软的勇敢者所制造的“杰作” 。
以我看来,这种制造 “杰作”的“勇敢者”,项羽算一个、董卓算一个,朱温当然也算一个 。
【唐代的董卓朱温:反向迁都洛阳力求控制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