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个和鹿鼎记里面的伟小宝演的一样的,还是有七个媳妇。。( 二 )


”书中解释道:“罗刹人的马车以三匹马拖拉 , 不同于中国人之四马匹拖拉 。”可见韦小宝不但能说这个成语 , 而且他还在不断地学习 , 对成语的理解也在提高 , 并能“活学活用” , 怎么能说韦小宝“不学”呢 。在书中不少地方 , 都有韦小宝对成语有相当不错的理解的描写 。例如 , 在第十回中(韦小宝到北京时间还不长) , 韦小宝对吴三桂手下的一些武士有些好感 , 送给他们帽子 。对此 , 吴应熊拱手道:“桂公公(指韦小宝)爱屋及乌 , 在下感激不尽 。”韦小宝心里道:“什么爱屋及乌 。及什么乌 , 及你这只小乌龟么?”韦小宝的反应说明他完全明白这个成语 , 而这个成语并不是很常用的 。在第十三回中和柳大洪谈话时 , 柳大洪说韦小宝说话高深莫测 , 韦小宝回答说:“我的话低浅莫测是有的 , 高深莫测那四个字可是不敢当了 。”可见韦小宝对成语的掌握水平还不是“低浅莫测”的)在第五十回中 , 台湾灾情严重 , 韦小宝要把在台湾贪污的百万两银子捐出赈灾 , 康熙挺高兴 。韦小宝凑趣把“完璧归赵”错说成“完壁归台” , 显然他对这个成语的理解是完全正确的 , 而且又一次“活学活用”了 。在二十九回中 , 他说“前无来者 , 后无古人” , 博得康熙一乐 。实际上 , 他是懂得这个成语的 。在此之前 , 在二十三回中 , 韦小宝在少林寺出家 , 张康年说到“前无古人 , 后无来者”时 , 韦小宝笑着说是“前无古僧 , 后无来僧” 。
可见他对这个成语的理解是正确的 。在康熙面前只是装装小丑而已 , 读者千万不要受骗啊 。韦小宝还在不断地学习着 。例如 , 在四十六回中 , 韦小宝把康熙比作周文王 , 讲周文王有一百个儿子 。这个典故可不是人人都知道的 。康熙有点奇怪地问韦小宝 , 韦小宝说是自己问来的 。这是为了拍康熙的马屁 , 把康熙比作周文王才不能再装疯卖傻了 。韦小宝对成语和习语有相当的了解还可以从另一方面得到一个旁证:不管韦小宝将成语说得多么乱七八糟 , 但都用在该用的地方 , 没有错用的 。这不能不佩服韦小宝的功力连“天纵睿智”的康熙也被骗过了 , 竟认为“什么什么之中 , 什么千里之外”太难 , 韦小宝学不会 , 真是有趣 。看来金庸大概不得不承认 , 他写韦小主不懂成语 , 只是和读者们开开玩笑吧 , 否则 , 他就不得不承认 , 书中前后矛盾的地方未免有点太多了一些 。在《鹿鼎记》中韦小宝还在不同场合多次表白自己不识字 , 只有“小”字是不会错的 , 这也是不可相信的 。韦小宝没有受过正常的教育;对繁杂的汉字认识不多 , 是完全正常的 , 但以韦小宝的智力 , 认识数百字是一点也不费力的 。现在有些三四岁的小儿也能马马虎虎地认上几百字 , 韦小宝一定能认的更多 。在《鹿鼎记》中有好几处告诉读者 , 韦小宝是认识不少字的 。
其中一次是在三十一回 , 韦小宝到了云南 , 有人来报告有个名叫王可儿的刺客行刺吴三桂 , 韦小宝立刻就知道这个姓名是他的心上人阿珂的名字拆分而成的 。如他不知道珂字应如何写 , 他怎么能有这样的反应 , 而且反应得这样快 。也许有人会想 , 这是由于韦小宝对阿珂十分痴情 , 先前曾问过别人 , 她的名字如何写 , 井记得很清楚 。如果是这样 , 韦小宝把他关心的人和事的文字写法都记住 , 他认的字也就不少了)即使如此 , 下面这个情节 , 也是无法解释的 。在三十九回韦小宝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到了扬州 , 接见的官员中有一个叫慕天颜的 , 韦小宝当时心里想:“这个人天生马屁大王 , 取个名叫慕天颜 , 摆明了要朝见皇帝 。”如果他不认识这几个字 , 他有可能听成“摸天眼” , 心里会想 , 好大胆 , 竟想摸老天的“眼”;或者他会误听成“木添眼” , 心里会想 , 一根木头上添个眼 , 算个什么东西呢 。可见他必认识这几个字;而且对“慕…“天颜”等字词的字义也了解得很正确 。韦小宝在许多场合下 , 表白自己不识字 , 看来也是在装傻 。在《鹿鼎记》中有两处对韦小宝写字的极精彩描写:一是第四十二回中归树辛准备要迸宫去暗杀康熙 , 韦小宝给康熙写密信的一大段槽彩文字;另一处是在四十八回、韦小宝在尼不楚条约上签字时的描写 , 也极为有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