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入侵慈禧和八国联军各打了什么如意算盘?( 二 )


7月3日,7月6日,慈禧两次催促李鸿章进京,李鸿章还是犹犹豫豫,没有任何表示 。袁世凯比李鸿章还滑头,表示山东有可能会遭到八国联军的侵犯,所以不能离开山东 。但局势却越来越紧张,随着八国联军杀掉了聂世成,天津卫即将沦陷,7月8日,慈禧下令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建北洋大臣迅速来京 。这就是慈禧的纠结,已然下决心向世界宣战了,却还要把李鸿章召进京城,如此现代化的世界,慈禧太后还在耍自己的小心思 。别说八国联军了,就连清朝人都知道,慈禧老人家其实就不想打,你在内心是主和的 。慈禧的这一做法无疑坚定了洋人攻打北京城的决心,既然你没打就决定卖,那我不如先多捞一票,到时候还能抓满了筹码,多换些好价钱 。
作茧自缚,行文至此,笔者不禁想起最后一次御前会议,满朝文武面对着慈禧太后,竟无人能有一点建议,只是哭哭啼啼 。光绪帝也只是呆呆的看着 。风烛残年的老女人,面对着这样的局面,又能怎样呢?怪不得李鸿章会发出与妇女小孩共事的哀叹了 。
谈判的前夜
李鸿章见君命难为,只得从两广动身来京 。他的心情还不错 。想当年《马关条约》后他的没落,如今再一次回来,老人有种重头再来的期待,八国联军基本上都买他的账,这对于李鸿章来说,无意是这么多年外交努力最大的“收获”了吧?然而,他心里也明白,他回京面对的,依旧是谈判,依旧是签丧权辱国的条约 。但是,这种事情舍他其谁呢?
必须承认的一件事是,李鸿章虽然在很多事情上,犯过相当多的错误,但在几次关键谈判上,却堪称顶级高手 。他生命中最后且最重要的两次谈判,即《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负责任说,换别人谈,怕会卖的更多 。
而比起北洋时代曹汝霖陆征祥等人,惯于在谈判桌上慢条斯理磨洋工把洋鬼子磨抓狂的神奇功夫,李鸿章的路数,却显然是不同的,他信奉的一个神功,就是乾坤大挪移,谈判桌上斗得你死我活,也比不上谈判桌下的小动作 。利用列强的矛盾拉一批打一批,最大程度的借力打力,尽可能化解自己的压力 。谈伊犁的时候,拉来英国压俄国,硬逼着俄国把北疆还过来,谈马关的时候,拉来三大帝国主义列强压日本,总算保住了大清的祖宗圣地辽东 。就冲这俩次逼着强敌把吞到嘴里的肉生生吐出来的成果,李鸿章够拼了 。
但这次他要拼个最大的,要在八国之间纵横拉拽,打开局面 。恐怕就要把老祖宗传下来的连横合纵之术,发挥到最大功力 。对于风烛残年的老李来说,这真是悲壮一战 。
李鸿章先去了香港,这种事情必须要和英国人商量一下嘛,也算是打个招呼 。随后在香港乘船去了上海 。在上海,李鸿章不走了 。向慈禧表示,人老多病,我得在上海休息一下 。其实,李鸿章哪里有什么病,人是老了但健康的很,只是此时的他看不清北京城的时局,看不清自己扮演的是什么角色,所以他不敢轻举妄动 。我们可以做这样的设想,如果李鸿章当时立即北上,那么北京城还会沦陷吗?或许不会吧,因为他李大人的面子,英国人,俄国人甚至包括日本人,还是给点的 。但历史不容假设,李鸿章没来,北京城也沦陷了 。那么,李鸿章究竟顾虑的是什么呢?端郡王和义和团,有他们在,李鸿章就不敢迈开步子 。
北京城沦陷前(7月17日),光绪皇帝还给美国总统写了封信,请求美国总统麦金莱调停一下,别打进北京来 。然而这只是病急乱投医,麦金莱表示会积极斡旋,但有心无力 。(根据唐德刚先生的分析,此信件为李鸿章等东南大臣伪造,光绪并没有权利也没有能力去请求美国总统)相比于光绪,慈禧倒是明白,求人不如求自己 。求和还需要李鸿章 。在八国联军进攻通州时,慈禧任命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其目的就是让李鸿章北上 。但李鸿章依旧一动不动 。也是慈禧太天真了,八国联军已经打到了通州,北京近在咫尺,李鸿章即便是来了又能怎么样呢? 。前方就是北京城,那里面有无尽的宝藏 。在宝藏面前,李大人的薄面也算了吧 。抢一番再说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