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鹰的生活习性( 七 )


有金一代,海东青依然备受皇帝青睐 。当时,金源内地阿什河畔的云锦亭和临漪亭曾是皇家驯养海东青的场所 。驯养时,首先把鹰绑在特制鹰架上七八天,仅喂食绑着麻绳的肉块,以刮掉它肠内的肥油 。这一步骤称为“熬鹰” 。接着是“过拳”,即在室内反复训练鹰从架上起飞、落到驯养人带着皮套的手背上,直到娴熟为止 。最后是“跑绳”,在相当距离内发出“噢噢”呼唤声时,使鹰起飞后准确落到驯养人的胳膊上 。金代皇帝多在春秋两季外出渔猎,叫做“春水” 。海东青捕猎天鹅是“春水”的重要内容 。据《金史·章宗本纪》记载,章宗“春水”渔猎多达十一次 。每年春季,携带后妃、宗室、大臣及随从,驾l临“春水”巡游之地,捕猎天鹅 。“其从春水之服,则多鹘捕鹅,杂花卉之饰”(《金史·舆服志下》.中华书局,1975,985页) 。
渔猎之地建有行宫,建春宫和光春宫是章宗常去的行宫 。皇帝一行人白天渔猎,晚上就住在行宫里 。海东青捕天鹅的场面十分热闹,皇帝及后妃、大臣们站在上风头,发现天鹅后,皇帝即令卫士鸣锣击鼓,使之惊起,并亲手放出海东青 。海东青迅猛扑向惊慌逃窜的天鹅,有的直飞向上,在空中牢牢地抓住鹅颈,狠啄它的头,受伤的天鹅就纷纷坠下:有的在天鹅刚刚起飞时,就横掠水面,攫住鹅头,无论天鹅怎样挣扎,都逃脱不掉 。第一只捕获鹅雁的海东青,可获天鹅脑浆作为奖赏,驯育者也能得到银绢赏赐 。。
那些橐笔从驾的翰林辞臣也都纷纷奉敕赋诗,以示庆贺 。如赵讽云:“驾鹅得暖下陂塘,探骑星驰入建章 。黄伞轻阴随凤辇,绿衣小队出鹰坊 。搏风玉爪凌霄汉,瞥日风毛堕雪霜 。共喜园陵得新荐,侍臣齐捧万年觞 。”(金宋祁《归潜志》卷8,中华书局,l983,86页)为金章宗赞赏 。赵秉文诗云:“内家最爱海东青,锦韛掣臂翻青冥 。晴空一击雪花堕,连延十里风毛腥 。初得头鹅夸得隽,一骑星驰荐陵寝 。”(金赵秉文《春水行》)海东青捕天鹅的雄姿也展现在文物中,金上京遗址女真墓群曾发掘出鹘捕鹅鎏金铜带銙,就是以海东青捕捉一只展翅飞翔的天鹅为纹饰(阎景全《黑龙江阿城市双城村金墓群出土文物整理报告》,《北方文物》l990年第2期)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金代青玉镂空环托鹘攫天鹅和青玉留皮镂空鹘攫天鹅等玉雕作为“春水玉”的代表,再现了鹘追鹅逃的一幕(杨伯达《女真族“春水”、“秋山”玉考》,《故宫博物院院-?lJ》1983年第2期) 。
金代皇帝外出渔猎,究其作用有二:一为培养刻苦精神和精湛骑射技能 。女真人自上至下,无一不是狩猎好手;二为达到练兵习武之功效 。“金之初年,诸部之民无他徭役,壮者皆兵,平居则听以佃渔射猎习为劳事,有警则下令部内,及遣使诣诸孛堇征兵”(元脱脱《金史·兵志》,中华书局,l975,992页) 。女真军队组织严密,战斗力强就得益于长期从事渔猎活动 。
金亡后.好尚海东青的遗风犹存 。蒙古统治者也设立养鹰官,称为“昔宝赤”,他们精心喂养海东青 。“夫事鹰鹞之谨细养护过于子之养父母也”(元熊梦祥《析津志辑佚·翎之品》,北京古籍出版社,l983,234页) 。昔宝赤驯养的海东青如在春猎中捕得头鹅,就能得到五十锭黄金的赏赐(明叶子奇《草木子}.g-4,中华书局,l959,85页) 。因此,人们花大力气捕鹰驯鹰 。当时有4423个捕鹰户,每年养鹰用肉三十多万斤 。经过驯育的海东青是狩猎的主角 。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元代皇帝出猎时,曾有整整一万鹰师随行,携带的海东青之多可想而知 。
元人对海东青是呵护备至,为它精心准备了**装备 。《析津志辑佚》记载:“论其贵重,常以玉山为之立,欲其爪冷,庶几无病 。冬月则以金绣拟香墩与之立,夜则令其稍睡……其首笼帽,多奇巧金绣 。以小红缨、马尾为束紧之制 。爪脚上有金环束之,系以软红皮系之,弗以红条,皆革也 。”玉山,也称绣墩,是一种特制的鹰架 。玉山、束环,辽代已见使用.只是元代更为精致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