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为何自残:王献之想要逃避什么( 二 )


这就是王献之的家庭房生活,可以说如果不是司马道福的强行闯入,他和郗道茂原本应该是一对至死不渝的恩爱夫妻,结果这一切全被她给毁了,王献之虽然之后跟她生下了一个女儿,但是至死都没有原谅过司马道福 。
王献之的故事
在中国的书法史上,除了最富盛名的“书圣”王羲之之外,他的第七个儿子王献之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人物 。王献之在书法所取得的成就一点都不比他的父亲要差,他不仅是第一个创造出“一笔书”这种书写方式的人,而且在草书、行书和隶书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因为他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人们把他和王羲之一起并称为“二王”,以显示后人对他的推崇 。
王献之练字(网络图)
王献之自小年聪明好学,显示出了自己在书法方面出众的天赋,再加上自己的父亲的悉心指导,书法上很快就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他虽然天赋异禀,但是他能取得现在的成就跟他的刻苦努力是分不开的 。王献之在七八岁的时候便开始练习书法 。等到他十来岁的时候,他自以为自己的字已经写得很好了,于是他跑去问自己的父亲,自己是不是再练两三年就可以达到父亲的程度了 。王羲之只是笑着没有回答,而在一旁的王献之母亲摇了摇头,说他还差得远呢 。王献之于是又问,那五年呢 。母亲仍旧是摇头,王献之终于急了,他问道到底要多少年才能学好字 。王羲之指着窗外院子里的大缸说,王献之把院子里的这排大缸全部染黑之后,或许就能练好字了 。
于是他开始更加勤奋地练习,就这样一直练了五年,一天,他拿着自己的作品向父亲讨教 。王羲之看到之后,并没有回答,而是在他的所写的“大”字下面加了一点变成了“太”字 。王献之看到父亲没有回答,便把作品拿给母亲看 。母亲看了一会之后,说他练了这么久的字,只有一个点像他的父亲 。而母亲说的那一点,居然是父亲刚才加的那一点 。王献之十分羞愧,于是他便一头扎进书房,夜以继日地练字,终于成为了一代书法大家 。
这就是王献之练字的故事,看到这里,我们是不是应该清楚地知道,要想成功只有下苦功夫才行这个道理呢 。
王献之书法
东晋大书法家王献之,他不仅是“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而且在书法上的成就一点都亚于他的父亲,因此他和自己的父亲也一起被称为“二王”,他们父子两人也和张芝、钟繇因为在书画方面的杰出成就而被并称为“书中四贤” 。虽然王羲之一家都十分擅长书法,但是只有王献之最具天赋,大胆创新,不被父亲的风格和盛名所拖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字体 。
王献之的书法作品(网络图)
王献之学习书法应该是在七八岁的时候,他的第一任老师自然是身为书法家的父亲 。他自小便立下了远大的志向,要成为和父亲一样甚至超越父亲的书法大家,因此他每日都十分勤奋刻苦地练习,也留下了很多的趣事典故 。他最出名的书法字体是行书和草书,但是在其他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 。他在草书方面的代表作有《鸭头丸帖》、《中秋帖》等,但是流传到现在的都是唐朝时期临摹的版本,他的真迹都已经失传 。他的《鸭头丸帖》一共有十五字,清代的学者吴其贞在他的著作《书画记》中对这副作品非常推崇,认为它字体雅正,雄峻秀美,有天然的妙趣,是无上的珍品 。而他的《中秋帖》,一共二十二个字,神采如新,片羽吉光,为世间所罕见 。清朝乾隆皇帝将这副字帖收入了《三希帖》中,将它和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珣的《伯远帖》一起并列为体现中国书法艺术最高水平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