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大清王朝毁灭之门的钦差大臣林则徐( 二 )


之后可想而知当战端突起,定海失守,道光又在上谕中怒骂林则徐:“不但终无实际,反而生出许多波澜 。思之曷胜愤懑,看汝以何词对朕也!”最终道光皇帝将全部责任归罪于林则徐处置失当,开罪英国,才导致后果不可收拾 。总之天子圣明,臣罪当诛 。到头来,他这个坚决执行圣意的耿耿臣子,反倒成了有罪之人,“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以平息英人怒火 。
赴疆就罪途中,林则徐巧遇黄河泛滥,在军机大臣王鼎的保荐下,林则徐被派赴黄河戴罪治水 。尽心尽力治理水患,只为道光皇帝看在他年事已高忠心耿耿办事的情况下,免于暮年戍边之苦 。待到河工告竣,论功行赏之时,送达林则徐手中的仍是一道“仍往伊犁”谕旨 。
也许已饱经宦海沉浮,林则徐之后变得瞻前顾后,忧谗畏讥 。将自己深深裹进明哲保身的安全外壳之中,以免再引起保守派官僚的攻击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林则徐依旧是一位标准的封建儒臣,官场生存法则是必然要去遵守的 。然而,这样一位在中国人心中不避艰险、力主改革的中坚人物,在复出之后手握重权之时,却如同变了一个人,将中国当时最紧迫的救亡图存任务放到一边,一心一意埋首于剿匪平叛、维护大清统治的传统事务,做起了一个中规中矩的大清官僚 。
难怪,民国时期的著名史学家蒋廷黻曾失望地说:“林则徐后来虽又做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但他总不肯公开提倡改革 。他让主持清议的士大夫睡在梦中,他让国家日趋衰弱,而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与时人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