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感情麻木是什么意思 麻木是什么意思 麻木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二 )


因为这得需要你忍受着心灵的不愉快,承受着无边无尽的痛苦,这种痛苦不像是失恋那般心如刀割,更像是一个人买不起房的“长久的隐痛”,一个人不会因为买不起房而想要轻生,只会因为买不起房而不停的懊恼、叹息,偶尔看到别人都有房住的时候,或者因为自己租的房房租涨了而又不得不搬的时候,那是种隐隐的痛,是一种阵痛,但痛过便好,好了又痛,正如租好了新房,慢慢的开始忘掉自己之前因没房而伤感,过了一段时间,房租又涨了,便又开始了新的阵痛 。
妥协本质上讲是“低估了自己的智慧”,以为自己没有能力认知和运用规律 。但实际上,人之为人,俱有灵性,只要有灵性,则不缺乏智慧及增长智慧的能力 。这个社会在无形中教导了我们“强者更强,弱者更弱 。强者可改天换地,弱者则贱如蝼蚁”,因此强者可“为所欲为”,弱者则“苟延残喘” 。
我无意挑起“强者”与“弱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这样于两者都没什么益处,但这种“强者”与“弱者”之间的对抗与成见是我们需要深思的地方:是谁界定了“强者”与“弱者”之间的定义?是谁发扬了“强者”与“弱者”之间必须要对抗的文化?又是谁揭示了“强者”与“弱者”之间不能互为转化、互为提携、互为融合?仔细想想,好像是我们自己 。
因为谁也不是一生下来就被贴上了“卑贱”或“高贵”的标签 。很多时候,一种身份的自我认同要比社会给他的定义更为残酷、更为悲哀,我们老是喜欢给自己贴上各种标签,却忘了贴标签的人,忘了我们也有撕标签的能力,忘了那些标签背后的那个“我” 。
这个阶段与强势文化的“觉醒”阶段看起来相似,但却有着本质的不同 。妥协本质上是“放弃自己的信仰,接受强者的信仰”,而觉醒本质上是“坚守自己的信仰,增加新的信仰” 。放弃信仰是为逃避内心的良知,接受强者是为了利用强者的力量继续对抗;坚守信仰是为坚守自己的良知,增加信仰是为了根据天道改善自己的信仰 。因为不是所有的信仰都是好的,便有了改善一说 。
所以这个阶段本质上还是一种变相的对抗,找一个强者,讨好他,利用他的力量为己所用 。到达这个阶段,弱势文化基本上就形成了,因为只要妥协了就意味着“低估了自己的智慧”,给自己贴上了“弱者”的标签 。当这样的人变得越来越多的时候,开始相互传递“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观念,慢慢的便形成了一种文化,我们姑且将这种文化称为“弱势文化”
4、麻木阶段
麻木阶段是在经历多次服从以后,依赖于强者,多次依赖成性,最终麻木,这个阶段将弱势文化推向了新的顶峰 。
一旦经历过妥协阶段,到达这个阶段几乎是毫无悬念的事情,因为妥协得久了,便麻木了 。当然,也有人从妥协阶段飞跃到觉醒阶段,这部分人是幸运的 。
麻木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来百科一下“麻木,指身体某部分感觉发麻甚至丧失感觉;比喻对外界事物反应不灵敏” 。这个解释是合理的,但不全面,麻木是“对已知逻辑之外的事物反应不灵敏,对已知逻辑之内的事物反应灵敏”,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机械式的反应”,就是一切的反应都是有规律的、都是被提前设定好的,不管是 5 年还是 10 年,他的反应都不会有太大的变化,真是“十年如一日” 。这样的生活很单调,单调到没有任何的乐趣,单调到为了生存而生活,而忽视了生存之外的意义 。
“机械式的反应”有一个最大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当他碰到一个在逻辑习惯之外的事物时,即便这事物关系到自己的良知,关系到自己的荣辱,他也不会采取任何行动,甚至在心理上都不会有任何的起伏 。例如:有人看到老人在马路中摔倒,他第一意识是会想到如果我去扶他,万一他讹我怎么办 。
这个时候,逻辑机械性的利益权衡反应会战胜内心的良知 。可是,你能说这个人没有良知吗?你能仅根据这个人就判定他是个坏人吗?不一定 。每个人都是有良知的,即使是十恶的人,只是人一旦麻木了良知就会被埋葬起来,显现出来的只有利益的计较,只有内心的偏私,只有日渐的贪、痴、妄 。
在如今盛产麻木的社会中,每一个人都有必要找回原本属于自己的良知,找回自己的灵性,根本之法就在于“戒贪弱念,消痴疗心,去妄存慧”,走出认知障,脱离执守碍,进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如实的了然万事万物的本真,如实的观照自己的内心,概言之为“返璞归真” 。试想一个人如果没有了灵性,生活该有多么的无聊,总不能让一个机器去观月赏花、看雪听雨,还要傻傻的问它“你觉得美吗?”,然后它很“聪明”的回了句“你说美就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