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什么越发严重 明末时期为何会出现大量招揽家丁私人护卫力的现象?( 二 )


军队不堪战,不只是在明末,明中期时就慢慢出现了这种状况,遇到战争怎么办?从明中期开始就有了募兵的情况 。
大名鼎鼎的戚家军就是以募兵制建立起来的,募集少数精锐整编成军,朝廷只需要足额负担这少数募兵的军饷、物资所需,负担大大减少 。
到了明末,战争频繁,募兵制也不行了,因为到处都在打仗,需要募集多少兵?能不能负担得起?
如戚家军从巅峰时期到消亡,数量都是在逐年减少的,因为朝廷不给太多军饷(戚家军在张居正死后,还面临政治上的打压) 。
常规军不行,募兵不现实,于是,家丁制就出现了 。
家丁其实也是募兵,只不过,戚家军那样的军队是公家募兵,家丁是将领私人募兵 。
朝廷发下的军饷,从最上层开始克扣,发到将领手中,即使将领不贪污,就已经不够发给底下的士兵了 。
何况,不贪污的将领是极少数,当他们需要参与战争时,要保证一定战斗力,就只能私人出钱,招募少量的家丁为自己在战场上拼命 。
家丁逐渐成了明朝军队中的主流 。
二:家丁的普遍存在,以及他们的作用
家丁成为战争中的主力,在明末已经很普遍了,能打出名堂的将领都拥有大量的家丁 。
没有家丁撑腰的将领,大多都无法成为战争中的主力 。
曾独霸辽东数十年的李成梁,据称麾下就有超过八千数量的家丁为其征战 。
吴三桂的父亲吴襄,也是靠着三千家丁在辽东战场成为明朝不可忽视的将领,即使他老打败仗 。

明朝末年什么越发严重 明末时期为何会出现大量招揽家丁私人护卫力的现象?

文章插图
被袁崇焕干掉的毛文龙,曾在名下广收义子、义孙,这些义子也属于家丁性质,毛文龙就是依靠这些义子、义孙,让后金军队烦不胜烦 。
清初大名鼎鼎的三顺王,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全是毛文龙麾下这样的家丁出身 。
将领依靠家丁打仗,是因为家丁更有战斗力,他们招募家丁也是招募武艺高强或有一些军事特长的人 。
另外,最重要的是,将领会给家丁更好的待遇,家丁愿意为之卖命 。
如吴襄就曾跟崇祯皇帝表示,他的家丁之所以能战,是因为自己给了他们“细酒肥羊”、“纨罗综绮” 。
家丁们较好的衣食住行全由主将供给,他们的家人也能得到较好的生活条件,所以,家丁用忠心和生命来报答 。
在战场上,家丁的作用相当突出 。
首先,遇敌时,家丁能率先冲锋,打开胜利的通道,如果打了败仗,他们还要不惜以生命来负责保护主将顺利从战场脱离 。
其次,家丁还能当成军官团,他们的战斗素质普遍较高,在需要的时候,能帮助主将指挥、控制在后面打酱油的常规军队 。
最后,主将要是遭难,有些忠心的家丁还会保护主将的家眷 。
也因此,很多将领愿意信任家丁,依仗家丁,他们给予家丁的待遇会尽可能的好 。
招募家丁并不影响朝廷的饷银支出,反而能帮助将领打胜仗,久而久之,朝廷上下也都认可了这种形式 。
不认可也不行,除非能给全国各地的百万军队都能发下足饷,否则,就只能让将领利用自己的资源或贪污的军饷来招募只听命自己的家丁作战 。
三:家丁只能是昙花一现
明朝将领依靠家丁打仗的这种现象其实不仅仅明军独有,农民起义军和清军(后金)也是一样 。
因为农民起义军和清军在明朝灭亡前,相比起明朝来,他们更穷,更加要集中一些资源供给给少量精锐士兵来当主力用 。
如清军中的白甲兵就比普通披甲士兵待遇高,也可以看成是家丁,遇到硬仗要打,一定是白甲兵先上 。
但农民起义军和清军中的普通士兵的斗志和战斗力又比明军中的普通士兵高得多 。
明朝末年什么越发严重 明末时期为何会出现大量招揽家丁私人护卫力的现象?

文章插图
因为他们打了胜仗后,能通过缴获来获得好处,特别是清军,这种行为是从最上层就开始鼓励的 。
清军八旗士兵要升官发财,全靠战场缴获,他们更迫切地想打胜仗,遇战争先,即使不是白甲兵,同样斗志昂扬 。
农民起义军更是依靠缴获来维持军需,斗志也远超明军 。
明军就不同,即使打了胜仗,底层士兵也大概率没有多少好处,甚至于,只能靠抢劫老百姓来获得一些钱财上的收入 。
如此,农民起义军和清军越打越强,明军越打越弱 。
就算明军将领能依靠精锐的家丁打仗,可家丁再厉害,终究数量有限 。
李成梁和吴襄能养得起数千家丁,他们有辽饷支撑,普通将领却养不起,大多数将领能有数十家丁就不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