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的事例( 三 )


经过修正后的蒙特利尔协定书是一个有约束力的国际协定 。按照规定,工业国的氟氯烃和其他受限制物质的排放量必须立即减少,在2000年以前逐步完全停止使用这类物品 。发展中国家在1996年以前可以继续有限度的增加这些物质的消费,然后就应当逐步减少,到2010年时必须完全停止使用这些有害物质 。除了时间上的优惠以外,这一协定书还包含了两个对发展中国家有利的条款:一个是建立一项临时多边基金,帮助发展中国家采取代替氟氯烃的技术;另一个是技术转让条款,要求签字国把最好的技术按照“公平和最有利的条件”转让出去 。
我国已加入了修正后的蒙特利尔协定书,并且制定了履行国际义务的国家行动方案,包括建立保护臭氧层组织管理机构,制定有关行业的管理规范,积极开展替代品和替代技术的研究,为企业的替代技术改造安排配套资金等等 。
二、酸雨
有人认为酸雨是一场无声无息的危机,而且是有史以来冲击我们最严重的环境威胁,是一个看不见的敌人 。这并非危言耸听 。
随着工业化和能源消费增多,酸性排放物也日益增多,它们进入空气中,经过一系列作用就形成了酸雨 。
人们对酸性排放物已经有了控制,但仍然还有酸雨现象 。大气尘埃可能是造成酸雨问题的另一原因 。
酸性排放物
自由大气里由于存在0.1~10μm范围的凝结核而造成了水蒸汽的凝结,然后通过碰并和聚结等过程进一步生长从而形成云滴和雨滴 。在云内,云滴相互碰并或与气溶胶粒子碰并,同时吸收大气中气体污染物,在云滴内部发生化学反应,这个过程叫做污染物的云内清除或雨除 。在雨滴下降过程中,雨滴冲刷着所经过空气中的气体和气溶胶,雨滴内部也会发生化学反应,这个过程叫污染物的云下清除或冲刷 。这些过程也就是降水对大气中气态物质的颗粒物质的清除过程,酸化就是在这些过程中形成的 。
大气尘埃
最近的发现表明,酸雨是比原来的想象要复杂得多的一种现象 。研究得到的结果表明了大气中存在着的碱化合物出乎意料地起着关键性作用 。碱通过中和酸性污染物而对酸雨的作用进行抵消 。我们发现,人们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到大气中的酸性物质,掩盖了碱排放也已经有所下降这一事实 。看来有许多因素正在减少大气中这些碱的含量,从而加剧了酸雨对生态的影响 。具有讽喻意味的是,在这些因素中有几个正是各国**为改善空气质量而采取的措施 。
大气中的大多数碱都能在称为大气尘埃的空中粒子中找到 。这些尘埃粒子富含碳酸钙和碳酸镁等矿物质,这些矿物质溶于水中就起碱的作用 。大气尘埃粒子由多种来源共同形成 。燃料的燃烧,以及水泥生产、采矿和金属冶炼等工业活动,都会产生含碱的粒子 。建筑工地、农场和在未经铺砌的道路上车辆行驶也会造成尘埃粒子 。
三、臭氧层破坏
臭氧层是地球最好的保护伞,它吸收了来自太阳的大部分紫外线 。然而近二十年的科学研究和大气观测发现:每年春季南极大气中的臭氧层一直在变薄,事实上在极地大气中存在一个臭氧“洞” 。
这种臭氧损耗现象是一种反常现象,这是否表明这一紫外线吸收层正处于全球性灾难呢?通过不断的科学研究,人们发现人类社会活动释放的物质严重的破坏了臭氧层,当然这种现象还受到这一地区独特的气象状态(极涡、寒冷的平流层温度、极地平流层云)的影响 。
发现过程
【环境污染的事例】英国南极测量局的大气科学家在南极进行了一项研究计划,这一研究计划分别在地面和空中进行 。球载仪器一般是检测该仪器所行进的大气的构成及其化学性质 。陆基探测仪和星载探测仪则执行遥测任务 。这些研究活动采取了国际合作方式 。例如,1987年代表19个组织和四个国家的大约150名科学家和辅助人员聚会于智利的蓬塔阿雷纳斯,进行了一项规模空前的研究,即机载南极臭氧实验 。这项实验表明1987年臭氧洞大小达到历史最大 。这一发现震惊了科学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