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故事50字 楹联故事( 七 )


独塔高耸 , 七层四通八达 。
听了这话 , 老人连连摆手走开了 。使者笑着问东坡:“这……”
苏东坡笑道:“此翁已对质 。”
使者问:“连在哪里?”苏东坡说:“这翁用了个哑谜 , 一手一摇 , 意思是:
手在抖 , 五指忽长忽短 。
使者和东坡相视一笑 。
传说广东岭南有人在石碑上写对联 , 但无人能苟同 。
一半的山 , 一半的路 , 一半的溪 , 一半的溪是干的 。
苏东坡来此 , 有人引他到碑前 , 请苏东坡指正 。东坡看了看 , 问:“一碑只有一行一句” , 便转身离去 。所以当地人说苏东坡分不清 。清代四川才子李(1734-广东政治部学生)也曾来此求学 。当地人还把他带到纪念碑前 , 告诉李苏东坡来过这里 , 并问李他说得对不对 。李说:“苏东坡已经对了 , 为什么还要他再对一次!”每个人都很害怕 。李说 , 苏东坡的下联是:
一座纪念碑 , 一行字 , 一句话连起来的一句话空
但是 , 苏东坡真的做不好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1021-1086)欣赏苏东坡的才华 , 但不满东坡的狂妄 , 故难以入团 。这一天 , 他们游览了镇江的金山、阴山、玉山之后 , 王安石做了一副对联 , 说:
铁瓮城西 , 金山银山三宝地 。
镇江古称“铁翁城” 。苏东坡想了好几天 , 也没找到 。到目前为止 , 还是不符合 。
对联的汉字故事
反映汉字特点的对联:此木采自柴山 , 因火而冒烟 。
传说有一天 , 清代著名文学家郑板桥遇到一个进城卖柴的樵夫 , 指着他带来的柴火说:“这柴火是山里来的” , 要他们做一副对联 。“这之一部分听起来简单 , 其实很精彩 。这是一副叠字对联 , 充分运用了分字的方法 。”这个“和“木”合在一起就成了“柴” , 两个“山”合在一起就是“出” 。郑板桥苦苦思索 , 也想不出下联 。
郑板桥已经为此苦思了一整天 , 但他还是搞不清楚底线 。当他走到门外时 , 映入眼帘的是美丽而宁静的景色 。西方的夕阳给人们提供了一天最后的霞光 , 傍晚的夕阳被渲染得五彩缤纷 。此时 , 村里家家户户都在做晚饭 , 一户人家的屋顶升起炊烟 , 一派天人合一的和谐之美 。在感叹黄昏美景的同时 , 郑板桥被眼前的景象所感动 , 脑中闪现出智慧的火花 , 瞬间发出第二副对联:“黄昏因火而烟 。”同样 , “因”和“火”两个字合在一起就成了“烟” , “夕”两个字合在一起就成了“多” 。
“此木从山中来 , 夕满火烟”是一对别出心裁的人物 , 也是中国对联界的一朵奇葩 。它不仅仅是一个文字游戏 , 更体现了我们中国语言的无限创造力 。是汉语无限魅力的缩影 。
以上内容就是为大家分享的楹联故事(楹联故事50字)相关知识 ,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 如果还想搜索其他问题 , 请收藏本网站或点击搜索更多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