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为何唯独明朝皇帝朱允炆没有自身画像?( 二 )


朱元璋对于文人的摧残与轻贱可谓空前 , 他认为文人读的书多 , 便会明白许多事情 , 会对自己这个农民出身的皇帝不那么认同 , 这是多么的不自信 , 他的孙儿已经没有他那作为僭主的惶恐和有着惶恐所产生出来的残暴 , 对于文人有着极强的认同感 , 忘记了祖父打击文官地位的良苦用心 , 完全的反其道而行之 , 提高文臣地位 , 尊师重道 , 对于身边的大臣言必称“先生” , 并规定亲王对于自己的老师要以礼相待 , 谈话时 , 老师不必称臣 , 只称姓名 。对于历代皇帝纳谏的传统 , 也保持的非常真切 , 他要求臣下直言 , 并不是装装样子 , 自己因病视朝稍晚 , 被监察御使尹昌隆上表规劝 , 内官说应该解释 , 而他却言:“不可 , 这样的直言很难听到 , 我如辨别 , 人家就不好说话了 。
”在皇权至高无上的中国 , 对于大臣如此尊重 , 实在是难能可贵 , 可以说他是为了更好的利用大臣而故作姿态 , 即使这样 , 用人建立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之上 , 纵观二十四史 , 这样的皇帝少之又少 , 只是一个登上皇位而没有丧失人性的人 , 毋庸置疑的 。明代思想家李贽曾说 , 朱元璋对待人才“一不当则斥 , 一得罪则诛 。盖霜雪之用多 , 而摧残之意亦甚不少 。建文继之 , 专一照以阳春” 。
在洪武年间饱受摧残 , 生命尊严受不到丝毫保证的文人士大夫们 , 对于建文帝的感情是可想而知的 , 没有人天生愿意做奴才 , 饱读诗书的文人更无法忍受自己被奴隶的对待 , “士为知己者死” , 对于文人来说 , 皇上尊重他们的人格、学问 , 这是最大的知己 , 因此 , 当朱棣的靖难之师攻入南京后 , 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们用自己生命向建文帝做了最好的报答: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全家被戮而昂然不屈;陈迪口中塞入了儿子被炒熟的鼻舌 , 吐出后仍骂不绝口;铁铉耳鼻被割 , 又被寸桀后投入油锅 , 却始终不向朱棣下跪…… , 在“瓜蔓抄”的大屠杀下 , 数万文人与他们的家人为建文帝殉葬 , 而大多数只要向朱棣表示效忠便可以保住身家性命甚至荣华富贵 , 但他们宁愿极其惨烈的为一个失败的皇帝去死 , 而不去良臣择主而侍 , 他们的数量甚至超过了明朝灭亡时为大明王朝殉节的忠臣 , 这是不能用简单的愚忠来看待的 , 他们在生存还是死亡之间选择时 , 心里都会明白 , 与朱元璋性格相同的朱棣根本不会拿他们当人看待的 。
永乐皇帝打败了建文帝 , 是叔叔打败了侄子 , 暴虐打败了仁慈 , 残酷打败了善良 , 更是兽性对于人性的胜利 , 中国历史上已经上演了很多次了 , 从此 , 明朝坐稳了中国最为专制黑暗朝代的交椅 , 在以后的皇帝眼里 , 大臣只是奴才、工具 , 根本不具有做人的资格 , 有骨气的大臣还有 , 却都已经是奴性入骨的骨气 , 建文帝的大臣为人性而死 , 以后的大臣大多为奴性而死 。
建文帝年间的史实 , 明朝的官修史书从未明确记载 , 明帝的世系中 , 他也一直没有正式的地位 , 他的事迹大多存于民间传说与野记杂闻 。直到清朝乾隆元年 , 乾隆皇帝才给他上了谥号 , 为“恭闵惠皇帝” , 一个具有人性的皇帝数百年后才为一个最为变态嗜杀的皇帝所承认 , 这应该是历史上一个大玩笑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