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名楼是哪四个 岳阳楼简介( 三 )


要讲岳阳门的历史,还得从三国时算起,那时修筑巴丘城,城垣跨岗越岭,西临洞庭,地势十分险要,以后各代均在此设城池,再没有迁移过,唐朝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杜甫的“江国逾千里,山城仅百层,”就是描写的这里,后来逐年废毁,到民国手里就剩岳阳楼下这一段近百米的古城墙了,据记载,这段城墙还是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时重修的 。
三醉亭位于岳阳楼北侧,与岳阳楼南侧的仙梅亭遥相呼应 。据光绪《巴陵县志》载:三醉亭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年,初名望仙阁 。由巴陵知县熊懋奖承,不久就塌毁了 。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岳州知府翟声浩重修岳阳楼后,在望仙阁的旧址上,重建了这座小楼阁,并改名为斗姆阁 。咸丰年间,岳阳楼和斗姆阁都已颓坏;直到同治六年,才由总督曾国荃拨岳卡厘税,对岳阳楼和斗姆阁进行全面重修,并根据吕洞宾三醉岳阳娄的故事,改斗姆阁为三醉亭 。然其后再度圮毁 。光绪六年,又由岳州知府张德容拨茶厘及捐项,随同岳阳楼一起重建 。解放后,三醉亭经过几次维修,但因基础不牢,遂于1977年落架重修 。三醉亭,因传说中吕洞滨三醉岳阳楼而得此名,在民间流传着他许多故事 。
据辞海中记载:“(吕洞宾)他的神话传说,大概最早起于北宋岳州一带 。”现在的“三醉亭”,是一座仿宋建筑的方亭,为岳阳楼主楼辅亭之一 。占地面积为135.7平方米,高9米,为二层二檐 。顶为歇山式,红柱碧瓦,门窗雕花精细,藻井彩绘鲜艳,外形装饰华丽、庄重 。三醉亭也和岳阳楼一样属纯木结构 。门上雕有回纹窗棂,并饰有各种带有传奇故事的刻花 。一楼楼屏上是由岳阳楼管理处殷本祟绘制的吕洞宾卧像 。作者把吕仙飘逸的神态,潇洒的风度表现得淋漓尽致 。画上并有吕洞庭所作的一首七绝:“朝游北越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 。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 。”画屏两边挂着由清代方功浚撰书的一幅对联:“对月临风,有声有色;吟诗把酒,无我无人 。”楼上,吕洞宾的木雕像端坐在一个神盒龛里 。他一手举杯,一手持书,神态十分端庄 。龛额上题有“诗酒神仙”的字样 。
仙梅亭位于岳阳楼南侧,为岳阳楼主楼辅亭之一,与三醉亭相对应 。仙梅亭是一座呈六角形,二层三檐,檐角高翘,纯木结构,玲珑雅致的小亭 。亭子占地面积44平方米,高7米 。上盖绿色琉璃筒瓦,状如出水碧荷 。
仙梅亭初建于明朝崇祯年间(公元1628-1644年) 。当时,推官陶宗孔重建岳阳楼时,同建此亭,并命名为仙梅堂 。到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岳州知县熊懋奖重建岳阳楼时,在遗址上复建其亭,同时改仙梅堂为仙梅亭 。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由总督曾国荃拨岳卡厘税对岳阳楼全面重修时,仙梅亭也得了一次上大的修葺,并将仙梅亭改为留仙亭 。时隔不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知府张德容在重建岳阳楼时,又将留仙亭复改为梅亭 。解放后,此亭又经过多次修缮,一直保持了原来的面貌 。
有关仙梅亭的传说很多,且说法不一,真正以文详细记载的还是现在仙梅亭中竖立的那场合青石板 。一面是知县熊懋奖维修岳阳楼时,请画工临摹的一幅梅花图,另一面是他亲自著文记载其事的刻碑 。
小乔墓小乔墓,又名二乔墓,在岳阳楼北面,据光绪《巴陵县志》引明《一统志》载:“三国吴二乔墓,在府治北,吴孙策攻皖,得乔公二女,自纳大乔,而以小乔归周瑜,后卒葬于此,”又引《戊申志》载“墓在今广丰仓内,或小乔从周瑜镇巴丘,死葬蔫,大乔不应此,”《巴陵县志》又载“瑜所镇巴陵在庐陵郡,非今巴丘,”又裴注解《三国志》称:“瑜留镇之巴丘,为庐陵郡巴丘县(今江西省境内),瑜病卒之巴陵,为晋荆州长沙郡巴陵县,(即今岳阳市),”孰是孰非,尚待考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