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冤案:莫须有案最流传( 二 )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患难易共,富贵难同 。”我将其称为范氏定律 。范氏定律历千年而不衰 。患难的时候,大家齐心合力,互相扶持 。一旦有了一点蝇头小利,立刻就会撕破脸面 。尤其是帝王,最是自私,因为江山是抢夺来的,所以心心念念要护着他,怕被别个抢去,越是身边的功臣越是危险,一律要赶尽杀绝 。古今多少英雄,来去匆匆,有谁能打破范氏定律?范氏定律的过人之处在于他对人性的深刻的理解 。范蠡的智慧,尚不止于此 。离开越国后,来到齐国,苦耕於海边,居然“致产数十万” 。将这些财产分与众乡邻,又到陶地经商,成为巨富,天下称陶朱公 。旧时谈论致富生财,都推称陶朱公 。善始而善终,天下有几个人比得了陶朱公?善始而恶终,可怜文种 。一到登上宝座便大开杀戒,你看那个放牛出身的朱元璋,把身边的功臣杀个精光 。历代多少功臣,得了功名,丢了脑袋 。所以我说范蠡是古今第一智者 。
第三案,名为“车裂案”
中国历史上曾有过许多次“变法革新”,最成功的要数“商鞅变法” 。“戊戍变法”是失败了,他使我们中国失去了一次最好的富国强兵的历史机遇 。究其失败的原因,是保守派的势力过于强大 。在这个保守的国度,要变更祖宗之法,谈何容易 。但商鞅却成功了 。商鞅成功,因为它不仅有超人的胆略,还有超人的政治智慧 。
商鞅
一开始,他就作了一件让人意想不到的事 。悬赏五金,募一人将一根木头从国都南门搬到北门,“民怪之,莫敢徙” 。于是将赏金提高到五十金,有人做到了,立刻兑付了赏金 。“民怪之”,是因为政府缺乏公信力 。商鞅用这样一个小故事确立了他“言必信,行必果”的形象 。于是推行新政 。在各种政令中有一条颇有意思,“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就是说不准吃“大锅饭” 。这一条出自于对人的本性的认识 。可惜的是我们今天一些地方仍在吃大锅饭,难道我们今天的智慧比不上两千年前的商鞅?
新法很难执行,因为大家都反对 。碰到太子犯了法,商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太岁头上动土,商鞅之胆略可见 。“明日,秦人皆趋令” 。我们今天的改革,碰到最大的难题是“执行难” 。法令如果不能执行,就是一张废纸 。“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如果我们今天也有一个铁面无私的商鞅,改革或许会顺利得多 。正因为有了这个大智大勇的商鞅,“行之十年,秦民大说”,变法最终取得成功 。
商鞅变法之前,“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 。雍州位于陕西西部,所处环境,十分偏僻、闭塞 。被中原各国视为戎狄 。“诸侯卑秦” 。变法之后,秦一跃成为西部之强国,诸侯惧之,称为“虎狼之国” 。到后来,秦始皇扫灭六国,完成统一大业 。若论统一大业,商鞅变法应是第一功,因为他为秦国以后的富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商鞅后来的结局十分悲惨,秦孝公死后,他四处逃亡,走投无路,终被秦惠王捉住,受了车裂之刑 。历来的改革者,少有好结果 。战国时的吴起,汉代的桑弘羊,唐代的王叔文、柳宗元、刘禹锡,宋代的王安石,清代的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都不得好下场 。西方人喜欢标新立异,花样翻新,所以不断地有新东西发明出来 。我们中国人尊崇老的,喜欢旧的,凡是祖宗传下来的东西,都是极为珍贵的,若有标新立异,一律视作异端,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这是东西方观念的差异 。再者,千年大树,盘根错节,既得利益者,各据要津,要把他们挪动挪动,无异于要他们的命 。改革者与既得利益者最终是鱼死网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