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蔡书院和宋朝谢良佐有什么关系?( 二 )


谢良佐于公元1078年拜程颢为师 。当时,29岁的谢良佐已经很有名气了 。他为了在学问上取得一番成就,专程到河南扶沟向时任扶沟知县的程颢求教学问 。他初见程颢,程颢待以客人之礼,但谢良佐却说:“我是来拜师问学的,愿做先生的弟子 。”程颢就把他安排到一个小屋居住 。那间屋子非常简陋,房顶漏雨,四壁透风 。时值寒冬腊月,北风怒吼,大雪纷飞,谢良佐晚上没有蜡烛照明,白天没有炭火取暖,饭也吃不饱,但他对此毫不在意 。在冰天雪地的艰苦环境中,他苦思勤学一个多月,大有收获 。他这段尊师重教的故事被后人传为佳话,凝结为成语“程门度雪” 。谢良佐严于律己,修身甚谨 。他每天写日记,对所做之事经常反思,日常言行皆用礼仪约束,如有违背就自己惩罚自己 。他说:“要克制自己,必须从本性最难克服的地方克服 。”他认为修身的最大障碍在于“矜”,刚愎自用、自欺欺人的心态,骄傲自大的气势,皆是由“矜”引起的 。他与程颐分别一年后相见,程颐问他:“一年来有何进益?”他回答道:“唯去得一‘矜’字 。”程颐高兴地说:“这足以证明你的用功,你已经学会独立思考了 。”“良佐去矜”成为千古佳话,被收入《中华典故》 。他的许多修身名言被后人奉为“座右铭”,如“人须先立志,立志则有根本”,“莫为英雄之态,而有大人之器;莫为一身之谋,而有天下之志;莫为终身之计,而有后世之虑”等 。
谢良佐良好的天赋,苦心孤诣的探索,加上名师指导,使他成为富有创造性、注重实践、具有大家风范的哲学家 。他探索“二程”学说之真谛,多有发明;收徒讲学,形成具有个人特点的学派,从而创立了上蔡学派,是心学的奠基人,湖湘学派的鼻祖,在程朱理学的发展史上具有桥梁作用,其引禅入儒学风对当时和后世颇有影响 。
谢良佐一生做过河南渑池、湖北应城知县 。他“化民以德,期于无讼”,“始建学庙,讲肄儒术”,爱民如子,口碑载道 。由于谢良佐及其传人苦心孤诣的经营,应城竟成为襄郢地区“首善之地” 。其逝世后,谥号“文肃”,清道光以“宋儒谢良佐,学究天人、道宗洙泗、程门领袖、后学津梁”、“学冠同列、继往开来、厥公尤伟”而从祀孔庙 。南宋嘉定三年(1210)台州知府以上蔡先生谢良佐遭党禁未解而卒,请祀良佐于州学,兴办学校,择谕以教,使幼有所学 。景定三年(1262)于临海东湖建上蔡书院,这是台州最早的官府办书院 。自宋朝以来,历代应城县令或为谢良佐立嗣,名曰“谢公祠”,或以谢良佐的名义修书院,名曰“上蔡书院” 。据《续文献通》考,元代全国有著名书院41所,上蔡书院是其中之一 。后明清重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改书院为学堂,实施“新教育”,书院遂废 。
“上蔡八景”之一的“景贤书声”即与上蔡书院相关 。古蔡城南门曰“景贤门” 。其外为景贤关,关内有谢良佐祠,宋元时期为上蔡书院 。其祠坐北朝南,亭台楼阁,松柏掩映,占地20多亩 。传说上蔡知县郎兆玉,一日夜闻书声,信步循声至谢夫子祠,但见夫子塑像,书声顿息,复出,书声又起 。郎兆玉甚为惊奇,遂筹资将夫子祠重修一新 。其祠后来成为河南“崇阳”、“洛阳”、“卫辉”、“上蔡”四大书院之一 。也正如宋朝诗人金履祥有诗所云:
生平杖履未东湖,喜自师门见画图 。
堤贯横桥分半水,规方盈尺已全模 。
【上蔡书院和宋朝谢良佐有什么关系?】衣冠上蔡存遗绪,弦诵濂溪可合符 。
此地先生开道脉,尚迟从往我非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