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清|新民快评|救济与救助,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

一元复始,大地回春。昨天是元宵节,团圆,依然是主题。新民晚报刊发的一则新闻《福建女孩回家 一场“爱的奇迹”》一波三折,给新春添了一份暖意。
清清|新民快评|救济与救助,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
文章插图
图说:清清与父母团聚 上海市救助管理二站供图
福建智残女孩清清在上海流浪时被发现,在上海市救助管理二站一住就是12年。直到今年春节前夕,救助管理二站寻亲甄别突击队终于帮清清找到福建的家人,并在近日将她送回家人身边。
看到这则新闻开头有点担心,智残女孩流浪到上海又身患重病,即使找到了父母,他们愿意或者有能力继续养育她吗?新闻中最“奇幻”的部分在于,救助站不但提供了清清多年安居之所,还将一度因病不能自理的她照顾康复,原因很简单:“如果为她找到家,父母看到这样的孩子,得多伤心崩溃,我们一定要送回去一个健健康康的孩子。”
救助管理站,为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等提供救助,保障其基本生活权益。它的前身是“收容遣送站”,随着有关部门废除了收容遣送制度。从“收容遣送”到“社会救助”,标志着从强制性措施到社会福利的转变;在维护公民权利的同时,为社会底层提供了“托底”的保障,推动了中国法治的进程。
此次,救助站工作人员并不只是提供简单救济,一个个寻亲,一个个想方设法送回去,简直是“天使在人间”。救济和救助,看似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救济是消极的救贫济穷措施,对贫困者行善施舍,是暂时性的救济措施;救助则更多反映了积极的救困助贫措施,尤其是作为政府部门采取的长期性救助举措。
当不合理的制度遇上施恶者,将侵害到公民的安全、甚至生命。有了好的制度,再加上执行者将心比心地换位思考,更加彰显出人性的光辉。善待每一位公民,就是善待我们自己。正是在这些凡人的“微光”中,照亮了法治社会前行之路。
【 清清|新民快评|救济与救助,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宋宁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