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四兄弟与刘关张三兄弟恩怨:诸葛亮刘备关系( 三 )


奇怪的是,当初嘱咐关羽千万别想着“分兵拒之”的诸葛亮,后来却要刘备放心,说关羽定能威震华夏 。而另一位殷勤帮助关羽招婿东和的诸葛瑾却在孙权杀关羽时不见了踪影 。为什么不也哭着为西蜀的亲兄弟求点情面呢?可见诸葛兄弟的迷魂阵并非没有破绽!顺便提一句,张飞也主要是先被诸葛亮纵智、纵勇、纵酒之后自我膨胀而死 。
所以,诸葛亮之所以敢于孤身进入江东舌战群儒,与诸葛瑾后来敢于在成都和荆州之间招摇过市一样,都是得益于兄弟的悉心关照 。赤壁大战前诸葛瑾暗助诸葛亮是为了实现孙、刘联合;“走麦城”前诸葛亮明助诸葛瑾则是为了同时取代孙、刘 。可惜的是,诸葛瑾遇到了和自己同样深沉的后生——陆逊,没能操控他 。统一天下还需要更加宏伟的战略 。
四、五大家族存在遗传DNA现象
诸葛瑾不得志的内心后来也由他的儿子诸葛恪做了疯狂的流露 。诸葛恪之所以要歇斯底里联蜀伐魏,实际上是子承父志 。诸葛瑾生前就指责他的儿子“聪明尽显于外”,可见他本人是多么善于蛰伏 。诸葛诞则比诸葛瑾更倒楣,生性多疑的曹魏为避孔明之嫌迟迟没有重用他 。他也仅在最后阶段胡乱做了一通发泄 。在《三国演义》中,诸如此类的家族DNA现象俯拾皆是,可以说它既有一定的客观存在性,也是该书特有的人物互为映衬、互为表现的文学手法 。例如孙坚有勇有义,故两个儿子孙策尚勇,孙权尚义 。刘备入赘东吴时是“果然被声色所迷,全不想回荆州”,刘禅后来是“此间乐,不思蜀 。”曹操的思想变化是从儒皮转为纯法,所以表面喜欢儒雅的曹植,内心却宠爱权谋专家曹丕 。原来,他们的后辈不但是自己肉体的分裂,还是他们精神意识的极端强化,直到萎缩、消亡 。这就是罗贯中的遗传学 。只有司马氏的遗传最为“优生”:慧、智、勇、义、仁,不但五项俱全,而且是需要什么人时就出什么人,依次排列 。他们的控制范围也是逐渐增大,司马徽掌控世外谋士,司马懿把持魏国朝政,司马师荡平魏国在野,司马昭收复西蜀,司马炎统一全国 。这才是当时最优秀的战略部署 。
顺便提一下,一般人认为哲学是知识的总汇 。但在中国古代,知识高度和浓度最大的是文学 。西方文艺复兴是从艺术开始向百科分裂,而中国则应从文学开始切入 。遗憾的是我们后人没有认识到中国文学之妙,适时将它作“优生”的学科裂变 。到头来只好向西方移花接木 。笔者以为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或许还存有后发机会 。
五、赤壁之后诸葛亮和刘备的蜜月随即结束
再回过头来看看,诸葛亮从第一步战略到第二步战略是什么时候开始转换的?实际上这中间存有对立统一规律,也就是说两个兄弟集团的合分是一个相互作用、徐徐渐变的过程 。我们说赤壁之战就是因为有了诸葛兄弟的亲情润滑剂,有了刘备兄弟的鼎力配合,所以孙、刘两家只用一个回合就完成了联合,不但牢固,而且赢得了宝贵时间,赶在隆冬第一阵东南风刮起之时就做到了“万事俱备” 。然而,随着这场战争结束,随着关羽违犯军令状放走曹操,诸葛亮和刘备的蜜月便随即戛然而止,一天也没有延续 。而且两人是互知底细的明争暗斗 。(注:在对诸葛的认识上,三兄弟有所不同,关羽只是略有直觉,张飞则几乎全然不知 。)
赤壁大战之后,曹操已败走,原荆州之主刘琮也死去,刘备应该是再没什么不好意思,可以合情合理坐拥南郡等荆州之地了 。然而,诸葛亮却开始有意制造隐患,将荆州从此置于动荡之中:一、他先让周瑜取南郡、襄阳,然后耍滑头从中抢食,让东吴不服气而总想着讨回荆州;二、节外生枝重新扶刘琦为荆州之主;三、以顾全联吴大局的名义答应鲁肃,在刘琦死后归还荆州;四、用酒色将刚刚在赤壁还骁勇善战的刘琦整病 。这一连串的手段几乎将刘备噎死,教他有口难辩 。刘备之心,本是路人皆知,他并不想做东汉忠臣,更不想居于刘琦之下,不然他早该安心做他的安喜县令、平原县令、新野县令或者在许都皇帝跟前呆着了,干嘛要拖家带口出来闹革命呢?诸葛亮是一下就掐住了刘备的“七寸”:你不是独尊儒术不忍心夺刘家天下吗?那就做我的傀儡,乖乖地跟着我打天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