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名亭简介 中国四大名亭( 三 )


醉翁亭在明清两代,都有过重修和增建的复兴,也有过毁坏和损伤的不幸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其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使亭台殿阁、石阶花墙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游人面前 。特别是在旅游业蓬勃兴起的今天,醉翁亭正以其迷人的英姿吸引着八方游客,并向世人展示其沉浮的经历 。
陶然亭
陶然亭位于北京市宣武区西南隅,旧北京的外城西、南下洼黑窑厂南的慈悲庵内 。陶然亭是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江藻所建,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
江藻字鱼依,又字用侯,湖北汉阳人,康熙朝任工部郎中,长于诗文,懂建筑 。他最初在庵内建一小亭,称为“江亭”,但他又觉亭名不雅,便取唐代著名诗人自居易的诗句“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之意,命名为“陶然亭” 。后来又拆去小亭,建了三间“小敞轩”,但仍以“陶然亭”为名 。现在悬挂在慈悲庵门内檐下金字木匾上的“陶然”二字,就是江藻遗墨 。江藻所撰的“陶然吟”石刻,仍镶嵌在亭南壁 。
由于小敞轩与园林中常见的亭有所不同,所以人们曾有“陶然亭无亭”之感 。但如果知道古书上往往称这类敞轩为“路亭”或“驿亭”,也就不足为怪了 。陶然亭所处地势高于内城城堞,可登高远眺;周围的水塘环境又增添了自然景观的色调及其地处闹市附近的僻静等特点,使它对游客产生了较强的吸引力 。所以在清代,每当秋高气爽之际,人们便到这里登高览景 。许多文人雅士也来这里饮酒赋诗 。经过几百年来文人的渲染,使陶然亭的名声遍闻全国 。亭中有阮崇德楹联一幅,上联为:长戈满地,一亭独幽,客子河梁携手去 。下联为:把酒问天,陶然共醉,西山秋色上衣来 。这一充满诗情画意的对联,意味深长,耐人寻味,以清疏淡雅的语言,道出了这里幽静凄凉的景色 。尽管如此,游人还是乐于投足,使这里曾盛极一时 。
爱晚亭
爱晚亭坐落在岳麓山、岳麓书院后清风峡的一座小山上 。原名“红叶亭”,后改为“红枫亭”,也称“爱枫亭”,最后才定名为“爱晚亭” 。该亭始建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或称当时重建,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
爱晚亭建在风景如画的岳麓山中,又临近学人云集的岳麓书院,无怪乎享有盛名 。传说此亭是乾隆时岳麓书院的院长罗典所建 。罗典是个治学严谨,很有名望的经学家,有很多弟子跟他从学 。他在讲学之余,经常到岳麓山中游览,清风峡则更是他常去的地方 。他爱这里四季不同的秀丽景色,更爱这里的秋枫红叶,于是他便请来匠人,在这里建了一座精巧的重檐攒尖八柱方亭 。时值深秋,他望着满山红叶,便给亭取名为“红时亭” 。亭名传开,已是冬去春来 。他看到满山翠绿迎春的景象,才感到亭名与四季景色不协调,便改为“红枫亭” 。但不久,他还是感到不妥,又改为“爱枫亭”,总算舍掉了四季中有三季不见的“红”字而换成了“爱”字才稍觉满意 。
出入山里的人们,见到这座爱枫亭,无不为它和大自然交相映美的景色所迷恋 。不知是出于对自然景观的附会,还是对时政的嘲讽,有人编了一个关于“红叶亭更名为红枫亭”的神话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 。
爱晚亭曾在清同治朝重新修建,光绪、宣统年间又加以整修 。整修时,湖南高等学校监督程颂万还将张南轩与钱南园的游山七律诗刻于亭中方石上,题名“二南诗刻” 。
虽然爱晚亭建在山间,远离尘世,但其本身及周围的优雅环境引来众多游客 。凡来岳麓书院讲学和学习的学者、或到岳麓山览胜的游人,常到这里来观景赏亭 。1952年,人民政府在原址重修新亭 。当时在湖南大学任校长的李达同志请毛泽东主席题写了“爱晚亭”金字匾额,悬挂在亭檐下 。1968年,又对该亭进行了重新修整新亭宽阔方正,四根白色水泥明柱,支撑着灰色的两层翘角,四角攒尖的亭顶铺盖绿色琉璃瓦 。整座亭造型庄重,结构严整 。重檐四披,气象肃穆 。亭的正面挂着一幅木质的弧形对联,鲜蓝的底色阴刻白色楷字 。上联为:径晚红舒,五百夭桃新种得,下联为:峡云深滴翠,一双驯鹤待笼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