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身世之谜:究竟谁是爱新觉罗middo;弘历的亲爹?( 三 )


后人根据这个说三道四,说乾隆六下江南,有四次到海宁,就是看自己亲生爹妈去了 。而且,乾隆还给陈家题了一个“春晖堂”牌匾 。“春晖”这两字不是乱用的 。大家都知道唐代大诗人孟郊写的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现在一说“春晖”,大家都知道那就是父母对子女的养育之恩 。所以,乾隆平白无故题“春晖堂”干吗?这不就是在祭奠自己的母亲吗?
那么,到底是不是这样呢?其实真实的情况是,是有春晖堂这块匾,可那不是乾隆题的,也不是题给海宁陈家的,但确实是题给姓陈的人家的 。这还是康熙在世的时候,题给一个叫陈元龙的大学士 。陈元龙跟康熙说他能有今天,全靠父母呕心沥血,结果这事感动了康熙,康熙就说给他题个字,让他搁在家中祠堂上,就叫“春晖堂”,来表示父母对他的养育之恩 。所以说乾隆题字“春晖堂”这事在严格意义上来说是子虚乌有的 。
那么,怎么解释乾隆下江南的时候多次到海宁呢?乾隆六下江南四次到海宁,这是因为海宁出海盐 。盐是官府控制的东西,这里海盐产量这么大,而且是大清财政的重要收入,乾隆下来视察一下,大家应该没什么不能理解的 。再者,当时钱塘江多次决口,工部在钱塘江这儿修建了大量的防洪工程,那么乾隆到这儿视察,到这个地方看看关系国计民生的工程有何不可呢?所以说这些事都是可以理解的 。还有人说既然没有什么证据,怎么还能传这么些年呢?这个其实是国人在心理上的一种发泄 。怎么说呢?孙中山先生建立同盟会,他的目标是什么?叫“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当然,这“鞑虏”孙中山先生当时是指腐败的清政府,不是说要挑起民族矛盾 。但是汉满之争到了民国之前那段时间确实非常激烈 。很多人在这种思维带动之下,就容易在这个汉满之争上做文章,包括前面我们说乾隆他母亲是汉族的宫女,那意思是说乾隆的血统不纯,其实是在削弱满族人的这种内心自尊 。
金庸小时候满耳朵听的都是这事,再加上他是海宁人,大家想,他家乡能不传这个事儿吗?所以金庸后来就把这个传说写到小说里了 。但是金庸在后记里说明陈家洛只是个杜撰的人物,至于乾隆是海宁陈阁老的孩子这个传说也是小时候听说来的,金庸先生对待这个事还是挺客观的 。
所以我想,我们有时候会根据听到的民间传说把一些历史上未解之谜演化成多种多样的版本 。其实这里头大家要注意,一定要关注这个传说是什么时代产生的 。因为这不是凭空产生出来的,一定跟这个时代某些人的政治诉求、某些人的好恶,以及这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等有直接关系 。只有这个时代的风俗习惯到这儿的时候,有人觉得应该用这种方式解释历史更加合理的时候,才会产生这样的传说 。所以没有凭空产生的传说,这都和我们本民族的一些民族习惯等各个方面密切关联 。所以说,如果没有后来的辛亥革命这个阶段,对乾隆的身世可能最多是稗官野史里偶尔提一句,不会像现在这样有这么多人还在想乾隆是汉人还是满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