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反既往的意思和造句 一反既往的意思 一反既往的既( 三 )


(3)富于感情 。这篇文章的叙述、描写抒情化,令人无法分清哪些是记叙,哪些是抒情 。例如“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说它是记叙未尝不可,但洋溢着赞美之情 。又如,“昂首挺胸,长须飘飘”,显然是描写,但颂扬、景仰之情也呼之欲出 。又如,“饭,几乎忘记了吃”,本来是极平常的一句赞语,但紧接着跟上一句“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形成了对比,意蕴就丰富多了 。同样,“夜间睡得很少”,“惜寸阴”,这种句子原也并不怎么精妙,但跟着一个情犹未尽的“分阴”,给人的感觉就不一般了 。由于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能把平常的语句变得不平常了 。
(4)富于音乐美 。①作者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潜心贯注,心会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警报迭起,形势紧张”等等 。这些词语的结构整齐,有节奏感 。②作者惯于使用对句的形式,如一开头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就是对句,又如“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不动不响,无声无闻”“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还有末段的“他,是口的巨人 。他,是行的高标” 。这些成对的句子,有些具有对比的性质,有些则是并列的性质,有的是更为整齐的对偶句 。这些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 。
5.夹叙夹议的写法 。
本文实际上是以议论来结构文章的 。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的叙述的纲领,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 。第八、九两段是第二部分的纲,最后一段则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 。文章多次用到照应,有首尾照应,有行文前后的多次照应,有行文与题目的照应 。多种方式的照应,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而且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而所有这些照应,又几乎全是议论 。由此可见议论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 。
把握重点
1.有人认为,这篇文章的语言大呼小叫 。用大词、文言词,不朴实 。到底应该怎样看?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诗人,应该看到,他是用诗化的语言写的 。精练、生动、形象,有跳跃性,有气势,这是文章的语言风格 。我们不能强求一律,说朴实的风格就好,诗化的风格就不好 。应该说各有特点,各有妙处 。
用文言词,适当用一点,用得好,能使文章精练,增加语言的味道,是好的 。要吸取文言中有生命力的成分,这是大家都赞同的 。
至于文章气势盛,好像大呼小叫,这用来写闻一多先生正合适 。闻先生是一个刚性人物,富于阳刚之美 。

2.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说”和“做”?围绕这两方面文章写了哪几件事? 从中看出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文章从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说”和“做” 。围绕这两方面文章写了闻一多十多年来默默钻研,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起草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演说、参加游行示威共六件事 。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成就卓越的学者,一位言行一致的民主战士 。

3.这篇文章在叙述中运用了哪些形象的描写?并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

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 。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还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凡此种种,都能起到具体再现闻一多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

4.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作者为什么只选取这六件事?

闻先生一生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 。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可见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以少胜多 。对于“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草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 。单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 。

5.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什么不同一般人之处?怎么理解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的说和做?本文主要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什么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