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打秋风:明清官场公开的敛财怪象( 二 )


此外,明清官场最为常见的“打秋风”方式,是官员亲属、家丁之类巧立名目、向下级衙门强索财物 。如果说曾国藩这样的“准官员”,借着拜客、以文会友的名义“打秋风”是属“巧取”的话,那么明清官场更为普及的“打秋风”方式,则是明目张胆的“豪夺” 。明代海瑞任淳安县令时,总督胡宗宪之子路经该地,索要财物不得,一怒之下竟将县里负责接待的驿吏倒吊了起来 。海瑞知道后,佯装不认识总督公子,派人搜检其行装,将里面的金银充入县库 。胡宗宪位高权重,他的儿子一路游玩,到处收受地方官员馈赠的财物,在当时官场不过是平常事,只是遇到素以刚直不阿著称的海瑞才未如愿以偿,但是明清官场像胡公子一样“打秋风”敛财之人比比皆是 。如按《明史》记载,曾经同样在海瑞那里碰壁的都御史鄢懋卿,每次外出都“与妻偕行,制五彩舆,令十二女子舁之,道路倾骇”,所到之处“要索属吏,馈遗巨万” 。
明清官场“秋风病”肆虐,各级官员一边穷于应付上司、同僚处来的“秋风客”,一边巧立名目向下属索要财物 。上行下效,一般的衙役也经常以节庆、生日、衙门添置物品等种种借口,向当地富户“打秋风”,以致官场内外无处不秋风,怪象丛生 。
各取所需:权力私有化催生出“秋风病”
“打秋风”不过是为了借口索财,自然难免会让人看不起,甚至嫌恨 。李渔自命是风流才子,一生携妻带妾四处“打秋风”,固然有不少达官权贵赏识他的才学,慷慨解囊,但是毕竟也有不少碰壁的时候,因而也常常自感羞愧,觉得自己“面目堪憎” 。至于那些被上门“打秋风”的人,往往是拒之不便、施之不甘,虽然厌恶却又无可奈何 。明代靖江一位郭姓县令有“打油诗”:“马驮沙上县新开,城郭民稀半草莱 。寄语江南诸子弟,秋风切莫过江来 。”明清社会厌憎“打秋风”之情,于此可见一斑 。
既然“打秋风”遭人厌,为何明清社会遍地“秋风”起?个中缘由,其实不难理解 。下面分类来谈:
贪图小利,刘姥姥式的“打秋风” 。传统社会讲人情、重面子,于是不少人或是为生活所迫,或是贪图小便宜,只要能和权贵、富户攀上一星半点关系,便找各种借口上门求取财物 。坦率地说,这类刘姥姥式的“打秋风”只是民间一种陋习,固然让人嫌憎,但毕竟主人还可以婉拒,尚且不至于“秋风”成害 。
各取所需,变相索贿式的“打秋风” 。传统社会里,本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而明清时期中国专制集权制度发展成熟,高度集权于上,官员的考绩、升迁完全操之于上司之手,因此各级官员对于上司的亲朋故旧、亲随家丁都是竭力逢迎,慷慨馈赠,同时视向属吏“打秋风”为生财之道,索求无厌 。显而易见,明清官场这类“打秋风”,不过是让家属、亲信等人为掮客变相索贿而已 。上级借“打秋风”敛财,下属借“挨打”行贿,各取所需,奔走在明清官场上各色“秋风客”,其实是在编织着一张遍布官场上下的关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