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菌清在果蔬及大田作物上的应用,你有哪些了解呢?( 三 )


冬孢子双胞,棍棒形,顶部扁平或斜切,分隔处略缢缩,大小36~68×12~20(um),柄短 。该菌致病性有生理分化现象,中国已发现29个生理小种,分别为条中1一29号,条锈菌生理小种很易产生变异,1950年以后已出现过5次优势小种的改变 。[1] 3传播途径小麦条锈病菌主要以夏孢子在小麦上完成周年的侵染循环 。尚未发现病菌的转主寄主 。其侵染循环可分为越夏、侵染秋苗、越冬及春季流行四个环节 。小麦条锈菌在中国甘肃的陇东、陇南、青海东部、四川西北部等地夏季最热月份旬均温在20℃以下的地区越夏 。秋季越夏的菌源随气流传播到中国冬麦区后,遇有适宜的温湿度条件即可侵染冬麦秋苗,秋苗的发病开始多在冬小麦播后1个月左右 。秋苗发病迟早及多少,与菌源距离和播期早晚有关,距越夏菌源近、播种早则发病重 。当平均气温降至1~2℃时,条锈菌开始进入越冬阶段 。4发病条件一月份平均气温低于-6~-7℃的德州、石家庄、介休一线以北,病菌不能越冬,而这一线以南地区,冬季最冷月均温不低于上述温度的四川、云南、湖北、河南信阳、陕西关中、安康等地则可以菌丝状态在病叶里越冬,成为当地及邻近麦区春季流行的重要菌源基地 。翌年小麦返青后,越冬病叶中的菌丝体复苏扩展,当旬均温上升至5℃时显症产孢,如遇春雨或结露,病害扩展蔓延迅速,引致春季流行,成为该病主要为害时期 。
在具有大面积感病品种前提下,越冬菌量和春季降雨成为流行的两大重要条件 。如遇较长时间无雨、无露的干旱情况,病害扩展常常中断 。因此常年发生春旱的华北发病轻,华东春雨较多,但气温回升过快,温度过高不利该病扩展,发病也轻 。只有早春低温持续时间较长,又有春雨的条件发病重 。品种抗病性差异明显,但大面积种植具同一抗源的品种,由于病菌小种的改变,往往造成抗病性丧失 。[1] 5防治方法该病是气传病害,必须采取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药剂防治和栽培措施为辅的综合防治策略,才能有效地控制其为害 。小麦条锈病是长期影响我国小麦安全生产的严重生物灾害,病害一般流行年份小麦减产10%-20%,特大流行年份减产可达60%以上,甚至使小麦几乎没有收成 。根据菌源数量、天气条件及品种布局等因素综合分析,预测2011年我国小麦条锈病发生约3000万亩 。其中,川西北、陇南、陕南、豫南、新疆大部、宁夏晚熟麦区等地将中等或偏重流行 。近期在四川绵阳、湖北十堰、陕西汉中等地调查发现,小麦条锈病已出现较大的中心病团 。由于条锈病流行性和传染性极强,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病害繁殖扩散速度非常快 。目前正值我国主产麦区小麦返青拔节的生长关键时期,随着气温的回升,小麦条锈病将陆续进入发生危害盛期 。
各级农业部门要高度重视,将病害防控列入夺取夏粮丰收的关键措施,加强病情监测,采取进行分区防治策略,选用高效药剂品种,及时防治病害流行,确保小麦丰收 。种植管理(1)选用抗病品种,做到抗源布局合理及品种定期轮换 。陕西旱地可选用M8003、长武131;旱肥地可选用陕229、陕861;水地可选用陕927、陕160、西农88—1、水偃107、植81168;甘肃可选用天选40、天882、绵阳15、绵阳19、绵阳20;川育9号、川育10号;河北可选用冀麦19号、冀麦26号、冀麦5418、丰抗13号、京优626等;河南可选用豫麦17、郑8329、徐州21、郑891;长江下游可选用扬麦4号、5号 。此外中国又育出了一大批抗条锈病新品种,各地可因地制宜选用 。如京冬8号,京核3号(931),京411,冬麦1号,北农白,百农64,郑州8915、941,周麦9号一矮优688系,新宝丰;豫麦35、39,川麦24、25;绵阳25、26,川农麦1号,蜀万41号;冀审石4185,冀麦38、40、41、6021新系(9306);皖麦26、27、28号,早麦5号,滇麦18号、19号、20号,渭麦8号,秦麦12号,西农137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