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填写的“籍贯”是什么?( 二 )


为了按时完成上面下达的任务,村长们便只能硬着头皮去招人 。
然而,不久后村长们便发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招人工作太慢,且太难进行了 。
不过,想想也是,打仗总不能让妇女儿童,老弱病残去送死吧,因此啊,这征兵实际上征的就是青壮年男子 。但那时候没有花名册(登记表)啊,怎么办?那就得村长挨家挨户的去问:
“老乡,你家有男人吗,哦不,应该是有青壮年男人吗?”
碰到好说话还好,若是不讲理的,指不定就是一顿数落:
“干什么?你家没有男人吗?”
于是乎,在一次次的实践证明下,“登人”“登众”便出现了,说白了即,为了应付交差,村长们便只能在平时就开始着手忙着统计村民资料,如此才不会耽误随时可能到来的征兵任务 。
有了殷商时期的“前车之鉴”,“登人”“登众”便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姬氏一族的“后车之师” 。
尝到甜头的西周统治者们,很快便就将这一制度确立了下来,并写进了国策 。
如此一来,“籍贯”的雏形便产生了 。

我们填写的“籍贯”是什么?

文章插图
小结:籍贯起源于奴隶时代的殷商,确立在西周,目的就是为了方便奴隶主们征战杀伐的需要 。
2,发展与完善
随着秦帝国的建立,代表着更加先进生产力的君主专制逐步取代落后的奴隶制后,封建社会的经济,人口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
封建统治者们为了更加稳固自己的统治,加强对底层百姓的盘剥,便将原来雏形的“籍贯”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起来 。
比如西汉时期萧何编撰的《九章律》,其中的“户律”就详细的规定了户籍的管理方法,将个人的资料详细到了身长、肤色、财产的程度,并美其名曰:编户齐民,但实际上就是为国家征收各项苛捐杂税做准备,编依据 。
后来发展到唐朝时期的“貌定”(为每家定户)与“团貌”(集中貌定,三百家为一团),这“籍贯”制度,便又向前跨了一大步 。
我们填写的“籍贯”是什么?

文章插图
而明朝时代的《鱼鳞册》以及摊丁入亩制度,则基本上已经将“籍贯”制度完善到了足不出户便可以进行人口普查的地步 。
我们填写的“籍贯”是什么?

文章插图
小结:籍贯发展在汉唐,完善于明清,目的就是为了方便封建统治者们对底层民众各种盘剥 。
再来讲一下“籍”与“贯”在古代所代表的不同含义
其实在古代,“籍”与“贯”虽然合在一起,但其实代表的却是两种意义:
1,籍
代表的其实是役籍 。
何为役籍?
实际上就是一个人或者家庭所承担的徭役种类,或者也可以说成是其所从事的职业,一般来说可以分为九种:
民、军、商、匠、儒、医、盐、乐、役
啥意思呢?
【我们填写的“籍贯”是什么?】比如在明朝嘉靖年间,一个叫王凯的读书人前往相关部门报考科举考试,开考之前所汇报的籍贯是:
王凯,江苏镇江府丹徒县,商籍
那就代表王凯是一个商人,以此类推:军是军人、匠是工匠、医是医生......
2,贯
贯其实又被称为乡贯,是指一个人的祖辈的出生地或者长久居住地 。一般要精确到XX乡,XX村,多少号才行 。(感觉有点像现在身份证上的个人详细居住地址 。)
其实,“籍”与“贯”一直到了清朝末期才最终并立在了一起,合称为“籍贯”,而在之前,籍贯一词其实包含了役籍与乡贯两层含义,且更偏向于后者,比如历史上的最后一名状元,在被慈禧太后问及籍贯何处之时,便只能老老实实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