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援皖行动,是在1861年初,安庆保卫战已到最后决战关头 。而李秀成从浙江嘉兴到苏州准备到湖北招兵,此时天王严诏命领兵赴上游,支援安庆,但李秀成不从,仍坚持出师江西、湖北 。天王盛怒 。后经朝臣从中周旋,天王又作出了李秀成等从江西三路上湖北南岸,英王陈玉成一路出湖北北岸,四路迂回进取武汉,逼湘军从安庆撤退的决策 。这一战略部署显然是为了迁就李秀成上江西湖北招兵而作出来的,但仍然不失为一个颇有气魄并为湘军所惧怕的釜底抽薪战略 。如果认真实施,还是有可能击败湘军救出安庆,从而稳定天京上游局势的 。可惜又因为李秀成迷恋江浙而功败垂成 。
这一次大迂回的战略决策,英王陈玉成是很认真执行的 。他只用了十几天时间就从安徽翻越过大别山,于1861年3月18日占领了距汉口东一百七十里的重镇黄州,准备接应南岸的李秀成会师武汉 。而李秀成则因为在江西一路招兵,迟了两个多月于6月才到达湖北境内 。而他到湖北后,即不攻武昌,又不渡江增援安庆,仍然是只顾招兵 。
李秀成进入湖北境内时,极大地震动了清军 。守备力量异常空虚的湖北省会武昌城内,官吏逃亡,百姓骚动,随时有城陷易帜的可能 。在安庆前线督战的湖北巡抚胡林翼带病驰返武昌坐镇,并准备随时把围攻安庆的湘军全部调回湖北固守武昌这一根本之地 。但出乎湘军将帅的预料,李秀成于6月15日兵至武昌境内并未攻城,而在招齐了三十多万新兵以后,突于7月9日又全部退出湖北,对这一惊心动魄的戏剧性事件,湘军方面直到天京沦陷审讯李秀成时还心有余悸 。曾国荃的幕僚赵烈文在日记中记有他审问李秀成时的一段对话:“余(指赵烈文 。下同)又问:‘十一年(即1861年)秋,尔兵至鄂省南境,更进则武昌动摇,皖围撤矣,一闻鲍帅至,不战而退,何耶?’曰(指李秀成 。下同)‘兵不足也 。’余曰:‘汝兵随处皆是,何云不足?’又曰:‘时得苏州,而无杭州,犹鸟无翼,故归图之’……”(《赵烈文日记》)当时李秀成就是用从湖北、江西招来的兵,尤其是从广西转战回来的翼王旧部20余万精兵,如潮涌东进般去占取浙江全境 。
【名将忠王李秀成握百万大军百万家产为何失败?】曾国藩当时身任节制安徽、江西、浙江、江苏四省军政大权的钦差大臣,清朝政府和苏浙官绅同声呼吁他领兵东进救援江苏、浙江,但他坚持主攻方向毫不动摇 。他认识到安庆战事是与太平军决战的主要矛盾,不但不派兵赴援苏、浙,而且连江西、皖南一带的精兵如主力鲍超等部,也从江西一带调往皖北安庆前线,他自己也把大营从皖南祁门调到安庆附近的水师船上 。
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救安庆,是1861年,在曾国藩从江南岸调兵到江北,他自己亲临安庆前线,集中兵力对安庆发动最后总攻击的时候,太平天国的英王陈玉成眼看到安庆保卫战已经到了最后的决战关头,他亲自驰返天京向天王禀陈安庆决战胜负将直接关系到天国的安危兴亡,请求紧急派兵增援 。天王首先想到拥兵大户李秀成,派朝中重臣千王洪仁眡赶赴浙江向李秀成求援,却不料遭到刚从湖北、江西招得五六十万精兵的李秀成的拒绝 。据洪仁眡三年后被俘写的《自述》回忆到这件事时,他说,当时李秀成说:“天朝有了苏、浙,可以高枕无忧 。”洪仁眡当即反驳李秀成:“自古取江山,屡先西北而后江南,……况江之北,河之南,自古称为中州渔米之地,前数年所恃无恐者,实赖有此地屏藩资益也 。今弃而不顾,徒以苏浙繁华之地,一经挫折,必不能久远 。今殿下云有苏浙可以高枕无忧,此必有激之谈,谅殿下高才大志,必不出此也 。殿下之言,非吾所敢闻也 。”(《洪仁眡自述》)而李秀成仍一味搪塞,一心进军浙江,坚决不肯派兵救援安庆 。结果当李秀成挥其百万雄师如潮涌入浙江的时候,皖北安庆城下陈玉成军血战经年业已精疲力竭 。
- 三国名将西凉锦马超竟是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人?
- 揭秘:注重细节不吃亏的唐朝中兴名将郭子仪?
- 刘整本是宋朝名将,为何却成了灭宋的帮凶呢?
- 揭秘:为什么说马超是三国时期最坑爹的名将
- 楚国名将项燕灭掉秦国以后为何最后没有称帝?
- 三国名将关羽大意失荆州是因为他得罪此人
- 战国时期的名将那么多 白起为什么能够一生不败
- 三国众多的名将中为何只有关羽整天戴绿帽子
- 一代名将袁崇焕:为何下场却和岳飞一样冤死
- 曾国藩李秀成兵戎相见同地各抗各的命结局却不同